“‘造谣’死9人实际遇难21”,别轻易扣帽子
2018-10-31 16:24:52凤凰网评论
57人参与11评论
无独有偶,2017年8月11日,山西省和顺县发生矿难,坊间和网络纷纷传言有多人被掩埋。事发之后,当地官方通报“无人员伤亡”,当地公安机关拘留了一名“造谣”网友。
文丨特约评论员 与归
10月20日,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发生一起煤矿安全事故。21日,安徽男子王某某在微博称,该事故造成21人被掩埋、已确认9人死亡。29日,救援工作结束,当地官方通报,事故死亡21人;而警方表示,对于王某某拘留的措施不会改变,是“依法依规办的这个案件,流程没有问题。”
我们不妨审视一下王某某的“谣言”:当地确实发生了矿难事故,这一点王某某道出了事实;事故实际造成22人掩埋,王某某少说了一个;事故死亡人数最终定格在21,王某某之前说少了,所谓的“确认”缺乏主语,来历不明。
那么,这样的“事实差”,究竟算不算可以处罚的谣言呢?
警方所依的法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这里面其实有着两个前提,或者说是要件,一个是“故意”,表现在主观动机上;另一个是“扰乱了公共秩序”,这是一种客观结果。那么,王某某是否有着这两方面的问题呢?
关于动机,目前没有更详细的通报,我们不知道,王某某在打出“9”这个数字时,究竟是在其他地方看到了、看错了,还是故意编造的。但可以看到的是,有媒体报道,“王某某的微博粉丝为5个,其微博转发量几乎为零。”这样的影响力要说扰乱了公共秩序,那公共秩序太脆弱了。
整体来看,王某某所发布的内容,基本事实存在,在具体情节上甚至比实际后果还要“保守”,很难说,它会引发不必要、不应该的恐慌和混乱,也很难说它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危害。所以,如果像当地警方一样死抠细节的话,对王某某顶格处罚就有些问题了。
我们讨厌和要惩罚的,从来只是充满主观恶意的谣言,而不是由于疏忽或者客观原因造成的错误。
在警方通报的最后,还表明“事故最新情况一切以官方为准”。若真照此,在以后所有的灾情、疫情、险情、警情中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最致命、最危险的地方。“一切以官方为准”垄断了话语权,垄断了定论权,有时也就会垄断了真相。
当真相被垄断的时候,它天然就是可疑的。对一起事件的描述,如果只允许有一个声音,把专业媒体、普通大众统统排除在外,长此以往,这样的描述很可能不会离真相越来越近,反而越来越远。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显然胜过只有一个麦克风的时代。
事实上,很多时候,专业媒体和普通大众的声音,恰恰是对官方描述的有益补充和有效监督。
无独有偶,2017年8月11日,山西省和顺县发生矿难,坊间和网络纷纷传言有多人被掩埋。事发之后,当地官方通报“无人员伤亡”,当地公安机关拘留了一名“造谣”网友。但尴尬的是,4天后,涉事企业总经理迫于压力投案自首,供称事故发生时有10人遭到掩埋,1人脱险、4人死亡、5人失踪。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悬殊的“事实差”下,如果按照“说错即抓”的原则,到底是谁在造谣,该拘留谁?
其实,类似的官方通报被反转的黑色幽默,已经屡见不鲜。这恰恰表明,如果真的“一切以官方为准”,我们很可能得不到真相,而正是得益于舆论场其他声音的补充和监督,才使得真相重见光明。
当“一切以官方为准”,我们最疑惑的就是,谁来拘留错误的权威,谁又知晓权威的错误。
因此,只要动机是单纯的、结果是无害的,我们要允许民众有“说错”的权利,要允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步修正,最终呈现完整事实,说错不可怕,不能说才可怕。对于谣言的界定,也不能过于抠细节,这样的较真,只会打击公众发言的积极性,造成信息闭合。
我们最怕的就是,如果“对”成了可以说话的前提,那么局面只有一个:无人敢说。甚至有些明明通过自我渠道获得了真相的人,只因为和官方不一样,就有口不敢言。当无人敢说之后,就是无人敢信。
如今,舆论对当地警方的“较真”又来了一次较真,这不是一道数学题,不是一道语文题,也不仅仅是一道法律题,而是一道关乎权利和舆论监督的考题。
看到拘留背后这种本不必要的“震慑”,以及它所会引发的不良连锁反应和无法收拾的恶果,才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最大的现实意义。它不局限于替个人伸冤,而是对轻松、积极、无惧的舆论生态的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