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99|回复: 0

[健康贴示] 拳与道合-套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9 0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目前中国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中国武术作为个人的能力体现,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的标准是什么?

素有拳圣之称,并被当时武林公认为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老先生,以他自己一生的武学经历,在其名著《拳意述真》中作了明确的回答,即拳与道合。

孙老先生以他自身的实际感受经验描述道:“拳述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对于孙老先生的这段话,今人应如何理解呢?首先应明确何谓“道”。孙老先生说:“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所谓阴阳之根,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所谓万物之体,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所以得以存在的内在机制(结构)。因此,“道”以宏观角度来讲,就是系统作为整体得以存在之理(内在机制)。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不同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存在的系统都处于内外不确定的各种干扰的包围中,该系统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系统具有内稳态机制。系统的内稳态机制越近于完善,系统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因此,系统得以存在之理就是系统的内稳态机制。而系统的内稳态机制也正是由系统内诸子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形成的。因此,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道”就是代表系统整体本质特征的内稳态机制。故“合道”就是指主体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具有这种机制。也就是说,这一机制在主体系统内得以完善。(关于系统的内稳态机制更进一步的讨论,可参见金观涛:《整体的哲学》和W-B.坎农:《躯体的智慧》)这样拳与道合,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就是当主体的内稳态达到完善的程度时,主体就能适应宇宙间的一切作用(干扰)而得以存在,从而主体处于不败之地。孙老先生说:“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就是指通过一套修炼技术和方法使自身的内稳态机制得以完善,以至主体内部各子系统完全协调统一,没有任何东西能挠动主体的内稳态。故而能“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对于来自客体的作用和干扰,能产生“虽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的高度灵敏的负反馈调节、适应机制,从而使主体具有“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人莫能胜之”的能力。在与人交手中达到“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拳意述真》语)也就是说,使实战交手成为主体的内稳态机制的正常运转过程。这样,现代系统理论就为拳与道合是习武者个人技能的最高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么,一个拳手欲达拳与道合,或说形成内稳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正是拳手“不求胜于人”的心态。因为只有拳手处于这样一种心态,心意才可能平静,杂念才可能清除。如现在在体育比赛中常讲的“平常心”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临场紧张,发挥不好,正是杂念所致,有失中和(中和即子系统间的协调统一),造成主体的内稳态机制出现故障,从而使主体的适应能力减退。

如今,很多人都懂得在重大比赛中要有“平常心”,然而到时候就是静不下来,“平常”不了。这是因为“平常心”的建立并不仅仅是个心理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气质和境界,需长期修养方可得到,它是主体内稳态机制完善程度的一种反映。因此,“不求胜于人”的心态是拳手建立自身内稳态机制的必要条件。故只有“不求胜于人”,方可“人莫能胜之”。这是使今人最难以理解的,然而却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中深刻的辩证思想的光辉。由此也可说明,昔日一流的武术家,所以对擂台称雄,登报比武等事报以淡然处之的态度之由。

当然,并不是所有练习传统武术的拳手都有共同的认识,有些拳手终身计较胜负,甚至到了不惜伪造史实的程度。这种认识上的区别根于习武者本人的武功在怎样的层次上。关于《拳意述真》的作者孙禄堂先生的武功水平,三十年代末期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先生曾有公正的评价。

一次,张兆东先生曾对其友人及弟子们说:“以余一生所识,武功能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当时,张之弟子赵道新也说:“在沪时,我曾与孙师兄搭手试艺。当时,被他两个手指一搭,我周身便发不出力来,稍一用强,自己便跌了出去。我四试四负,当时很是恼怒。直到如今方悟出个中一二,然如此功夫恐怕已成绝响。”综合上面张、赵两人所述,可以看出只有武功达到一定境界后,方能从经验的角度对“求胜于人,神行机圆人莫能胜之”这种最高的能力有所感悟。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拳与道合,从而获得这种能力呢?显然,“不求胜于人”仅仅是个必要条件,只有这样一个心态并不能达到拳与道合。要使主体的内稳态机制日趋完善,还需要有一套修炼的技术和原则。这些技术就是形意、八卦、太极和少林、武当、峨嵋及民间的那些优秀拳法的修习方法。其原则就是孙禄堂老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对诸前辈拳论的阐发及上述名派功法的某些拳诀。这些技术和原则虽然看似庞杂,但总起来讲不外乎三方面内容,即桩功、盘架(套路练习)和散手(实战)。对于怎样才能达到拳与道合,笔者没有经验,但孙老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本文下面仅对盘架(套路练习)在实现拳与道合中的重要作用略作说明。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中国武技都是有套路的。那么,这些套路起什么作用?尤其对技击实战是否有用呢?对此,孙禄堂老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写道:“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长一形而学之,学而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纯熟,再贯穿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

前辈的经验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即套路练习是习武初学者欲功达上乘的入门之梯。换言之,不练套路也不是不能技击,而是难臻上乘。例如练习书法,不通过艰苦、枯燥的临摹练习,也可能写得一手过得去的字,但是古今任何一个一流的书法家无不有过艰苦的临摹经历。套路练习在武术技击中的作用就如临摹练习在书法中的作用一样。从现代系统理论的角度看,练习任何一个好的套路(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皆可促使拳手产生两方面效能。其一,能使主体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以至一动俱动,周身一体,使主体系统具备整体效应。其具有桩功练习的效能。其二,使主体系统这一整体效应的内稳态建立在与潜在客体(对手)相互作用的背景下,为主体下一步散手练习时,与实际客体相互作用相适应打下了基础。即具有使主体进一步耦合某类客体(技击对象)的潜在效能。

那么,为什么练习套路能使主体具有上述两种效能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功能耦合(相互作用)有可能产生内稳态,而内稳态的建立又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耦合更为协调有序。套路练习(盘架子)就是初学者身体内各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作用,耦合的过程,主体自身的内稳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建立起来的,从而使主体自身内部逐步协调统一。故盘架子可使主体产生效能一。刚才讲到上述内稳态是在一定形式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定的形式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前辈拳师在大量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交手实战的基本规律。因此,由此建立的内稳态就是由主体与潜在客体(对手)相耦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故使主体系统具有潜在的技击适应性(效能),从而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实际相互作用中进一步产生功能耦合,建立新的功能耦合网(机制),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稳态机制创造了主体的内在条件。故盘架子可使系统具有效能二。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有的拳手认为站桩可以替代盘架子。其实不然。站桩的目的和效能仅仅是使主体内部各子系统和谐统一,从而清除来自主体系统内部的干扰。由于站桩产生的内稳态在生成过程中缺少与潜在客体相耦合的背景,故使主体系统对这类客体(指技击对手)作用的适应性受到限制。所以,气功大师未必就是武林高手。

另一方面,若初学者不经严格的套路练习便转向实战搏击,则由于拳手缺少套路练习,即作为拳手的主体,对形成自身内稳态机制的功能耦合系统缺少足够的内在体验和把握,致使主体自身在内外系统之间难以产生整体效应的耦合,无法形成主体在这一层次上的协调统一(内外合一)。所以,拳手不经套路的练习便走向散手,虽然可能开始阶段在技击上颇有功效(即主体很快跳到与客体相作用耦合的层次上),但由于这种耦合是建立在主体不完备的内部条件上,故这种耦合(指缺少足够套路练习下的散手)难以进一步生成主体系统整体意义下的稳态机制,从而主体的适应性功能也就是不完备的了。这样就造成拳手以后进步的困难。

综上所述,套路练习(盘架子)是桩功与散手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无此,拳手功夫难臻上乘,更谈不上拳与道合了。故孙老先生在《拳意述真》中阐述道:“惟人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人手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然之有恒而不间断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

至此,笔者认为,中国武术的诸多流派及作为其代表的各种套路,并不都是老拳师们为了饭碗,故意化简为繁,弄以玄虚以欺后人(当前常听到这种议论)。许多优秀的套路正是前辈拳师以他们自己个人的气质特点和经验为依据,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创造出形虽有异,但其最终目标(完善主体的内稳态机制)却是同一的习拳入门之法。当然,不同性情的人,对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偏爱和不同的接受(学习)效率。然其最终目的则是同一的。

因此,孙老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自序中写道:“三派(指形意、八卦、太极)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这段话反映出孙老先生武学思想中深刻的辩证观点和朴素的系统观。这里的“一”指的就是“道”,即“系统的内稳态机制”。“得其一”就是指“合道”,即使系统的内稳态机制得以完善。

作为本文的结尾,笔者认为,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势必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仅仅体现在文字表述上,而是深深地蕴藏在中华武术的本质追求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及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在武术中更是得到了深刻地展现。其科学性或说合理性,越来越被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成果所说明,所证实。因此,像“道”、“德”、“中”、“和”、“虚无”等并非“玄学”谬论,而是需要今人静下心来,从现代科学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以便能够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此进行了一点初步尝试。是否得当,望明者斧正。
front2_0_84182_Fhq_8NTsErEx-elCPGOIBiMxByWs.1635445103_02_18_2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1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