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2|回复: 0

[健康贴示] 习武之人要听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1 0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真正的武术,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功夫,就是将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内家和外家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构筑运动能力的,无非是筋骨、关节、内脏。

师父传给徒弟的往往就几下,就这几下足够受益终生。古时,如果老师父瞧不上你,就教你多练几个拳种和一大堆套路,所以,才有太多的人练了一辈子最后还是个糊涂人。

内家拳到底练的是什么呢?把这个琢磨不透,你练什么也练不明白,是“撑筋拔骨”还是大松大柔?

1、有的人说:传统拳用“筋骨撑拔”来训练劲力,一般不会刻意追求肌肉十分发达(但却要皮沉肉厚,骨骼宽厚,显得强壮),而是以“关节大筋”为主宰,肌肉作为连接关节的谋介,由肌肉的伸展收缩变为筋骨的崩弹,在动作能力上变得更简单、暴力。

2、还有的人说:习内家拳必须要大松大柔。身体过分求“松”,肌肉会不会也松?,浑身的“大筋”也松掉?就如同“琴弦”,调得太松,“弦”崩不紧,就无法“弹”。

3、还有的人说:为什么本来可以纵叉,横叉,但一段时间不训练,又会慢慢缩回去?为什么在练武中经常出现韧带拉伤和损伤?

这些都怎么解释?

首先要剔除一个观念,就是筋并非只是那几根粗大的脚筋、手筋之类,筋无处不在。

中医讲究气血,却很少提到筋,人体不但有12大经络,同时也有12大筋络。气动血行,有经络的地方就有血管, 有血管的地方就有筋,有筋的地方才有经络。武林自古有说道:筋长力大,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无论是武术技击还是养生,都要练筋,因为筋养气,气养血,血再养筋。如果上来就“撑筋拔骨”,不懂养筋养气血?长此以往,后果只有天知道!

不要只惊叹于内家高手在技击时打出来的爆发力,要琢磨是靠什么做出来的,怎么练出来的。如果说筋出活劲,而非拙力。那么筋到底怎么练?

其实,筋在养,不在抻。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气血足,就会觉得浑身有劲,这就是道理。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寻常人的筋都处于封闭状态,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手无缚鸡之力,那个筋都是软的,身上象面条一样。但是只要把筋络打通,气血充盈了,立马就像换个人似的。

筋怎么养?气血怎么养?内家拳有什么秘传之法?一句话:功夫在拳外,向内求大道无边……

练功夫要的就是悟性,修道也好,练内家拳也罢,什么最重要?重要的是那颗心。抱元守一,守得住才谈后面的事,有人练很多年不出功夫,更不知错在哪呢? 内家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关键看怎么练,怎么入这个道。

站桩是先人们的创举,站桩,站的对,里头气血涌动,好像化学反应,功用就是在那个先天的状态里直接调动气血,把全身的筋络都打通。

无极桩,三体桩,混元桩,降龙,伏虎,子午桩等等,从三回到九转,明劲、暗劲、化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易骨、易筋、洗髓。

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势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园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就这么一步步的练下。内家拳不练外功照样髓满骨硬,骨头像铁棒子。筋肉涨满,拳头像皮锤子。逐渐身体内部生出内膜,便也能抗击打。这些便是内家功夫根骨。

桩站的对,骨密度大了,骨头沉重硬实,身体松沉增加,冲击量变大,拳头撂人身上就跟那铁棒子杵他一样,肌肉的密度和筋的韧度都会增加,有人会感觉手掌胀大,皮肤像厚了似的,一攥拳头像拧螺丝都能攥出动静,不愿意撒手。有人感觉飘飘欲仙,身体越练越轻盈,感觉体重都没了,只有这样才能出来内外一气、与太虚同体。

有人说年龄太大、太硬,练不了功夫。

其实,这句话存在三个误区:第一,“硬”的不是骨头,是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第二,正因为“硬”,所以更需要练功夫。肌肉僵硬会导致脊椎间神經的压迫,血液循环不良,淋巴系统变差……越是僵硬的人越是需要练习!第三,年龄更不是问题,只要你想改变。

想,就行动起来。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内家拳虽然法门独特,但并不难,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学走来后学跑,健步如飞尚能做到。你若问吾从哪里开始?吾曰:“无极固根培元”。
front2_0_Fsdb3PsKEmSR8aIyWJFSq5FuK8pN.163129903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3 0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