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万物一理,拳亦如是,其入手原则皆近似,非指绝对之局部,非指具体之环节也。拳艺之精,始于初之正确,而后方入正轨明途也。习拳应以善字入手,从静中作为方能达初之精确之正路也,再增繁功以臻至入微入妙也。然学识学术亦如是也,研究越高级,入手作为越应正确,佛,儒、道、医、天主、基督,均平心正性,善念济世,由善心慈念入手,由静心抑欲、清静中求其作为,解理悟性,体认源识,以理义而指导行为也。拳学更应如此,入手与作为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至于每一具体、每一局部,或某一单纯之事物中或可有其与总则不尽同处,亦属常规之例。但总则方向不可逾越者,是理义大局,整体概念也。此理望当慎记之,慎求之,慎为之。
拳中之“吸”鲜为人知,实是鲜有人用,鲜有人研也。挤、按、撞、拍、抖、掸、扔、推以及砸、削、扇、挂、裹、偏、挫、靠,拳界因多研、多用不为奇。因其为明,而吸则为暗。吸为稀传,而诸皆常施也。另,吸难为,而诸易用。故是理则所系,非吾不言、不教,实技击桩之站功,吸胯溜臀之吸,吾早有所言著,只是人多不深解,一览而过,故不明析,实吸胯之吸是提、抽、拔、拧之意总和而言,桩中含奥,有拧卷、提吸、抽拉、拔拽等相近而微细之不同,桩中所求重吸、用时方可知吸也。
另例:推手中有“先搭吸而后撞放”之说,此中之吸非手拉、臂缠之意,实为从“搭”字再悟“吸”字方入轨也,搭是肘前至腕的小臂与客方接点(接触之位置)而言,故不能用手拉、臂缠,是点力接触到一定力之时,身动而点力不移之力点磨擦形成卦吸之力也,从而牵动客方或定住客方以达放扔之用也。此亦是吸。再者,我力由上向下拍、砸客方,功力所至而迫使客方上接之力下行于其身以达背、腰、胯而至腿,形成对方受力后的反弹作用,至对方因我下力大,而反作用之力在我力达点之后,客方反而自身向上跳弹而起,有如用手向下按弹簧,手一抬,弹簧反而向上弹出,两者为一理也,观者不知反以为是我吸所至,此实为客方自身受力反弹,而形表之见是我吸客而起,我向前再放瞬间,而客反向后被我扔飞,其是我下向力后再出前向力两力之运发火侯之间而成,自此方有我“吸扔陈大力士”之传言,实是多位观者不明上述之言中就理也。今明言解释因由,再不知悟,就是不认真听了。
涵虚,多适三节之中位。掌心、脚心宜涵虚,腋下、胸前宜涵虚。桥多为拱形,是各力点面之合,形曲(屈)力(意)直是为一理,正凸处有支撑力,里空灵有蓄发力,而两端出弹放力,合分可互为,两向能发用,分作有二争,整运得摧、撞。技击达骤发瞬变之用,养生利气血运行。
守定平庸尽心求,奥理研习意作舟。神含太虚息俗念,通体松整体狂傲收。圆融和悦心胸静,气息平细缓中修。浩气包容天地广,慎严求索与时酬。笑而不识髓根理,解读心法共参究。有朝一日明析理,同得大道任遨游。
今天谈“改”就是变与更换,改就是纠正。向前直线行走时,人的双脚一左一右,交替迈步路线才能直,直是正确方向,但是要有一左一右的随时纠正、改正纠偏差,这样才能按正确的直线而行!练拳更应按此理掌握拳道的原则,体认精髓。执着傻练,就单一而笨拙,难得应变之机要。两肩左前右后,两足一伸一屈,两手一高一低,都是偏侧,对于正直是错,但如前、后、伸、屈、高、低,突作颠倒而用或达两不同之平衡,其正直之力效自发,其理自明也。正、侧互为是此理的集中体现,其拳中之变、之改是原理的实用效果所定,非指错了就改之意,日后当在实操中多加体认之。
打不着不打,打不倒不打,打不死不打。所重者为力不虚发,拳不空作的要义在此。
作拳应敌连击、续进,是有用之作,但非高妙之为。高者先蓄而后发,缓运而突用,松柔惊弹,用一而不用二,更无再三,再四。一触即爆发,真意如此也。
拳者养为一,练为二,用为三,程序不可倒置,所以拳要有规要,事有则守,以属定法,方成正解,这是其一。其二为养不达勿练之,练不达而勿用之,用不明则无效也。学生考试不及格不能升学,练拳不到水准,难求进益,必如上楼之梯阶,先达而后进高也。
迷神、信鬼,自属无知之辈;而发外气、能成仙,亦为练拳迷信思想;但追求套路、专究招数、窍门或用重物练本力、用懈柔逃猛袭,均为迷信误导,于真正拳义大违,对庸手亦难应付,遇名家高手必败无疑!所以不符拳理,即为不能实用之术,再下功夫也不能施展运用。如真明理、符则而体认练之,随手而用,随心而发,则打、放自如,轻而易举不费心力也。
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处。你们问何为“处”?这就问对了,处的原则非对方站立时的脚面,也不是对方的小腿以下的位置处,所谓处,是对方之要害,头、胸、腹、背,但处应为对方之头的鼻为最佳。“鼻为中央之土”。冲破客之土制胜势无余。
官廉是清苦治世,心善为武德之基,紧学为求功之道,博求为达奥之源,精研得进阶之路,不苦于参练者拳艺定一般。
脱肩松臂懒束腰,神情意力似粘糕。一切知感全不要,静室常露赤条条。有心练求得实像,无念含精任逍遥。锺山云雾如参透,天下晴空一羽毛。
练时全身发热,气血交融,应感轻舒愉悦,如水中漂荡,旷野闲庭。无论练何功疲累皆为误,每练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提高。作学问永远止境,练拳也无止境,有止境就无进步。有人说我已达“上乘”,已达“大成”,此话对否应看如何理解。国家社会无止境,上乘、大成之境亦应无止境!何为上乘?何为大成?上乘、大成的标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认识层次也无一定标准,其说各有不同,怎能说成有止境呢?如此解方能正心、正法。大成拳亦应无止境,“大成”二字也应解为无止境。
神真意至,虚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如迷,静性有旋机。
继承先驱的成就之后,方能得到提高,然后才可启迪后学。我要求你们并不高,一要具德、二要务实、三要精修、四要勤奋、五要坚持、六要纠误(即正确)。老人就是青年的奠基者,你们就是后辈的奠基者,大家肩上的责任同等重要。
我是河北原籍,周子炎是山东原籍。都说河北出英雄、山东出勇士。其实不然,山东有武松,也有武大郎;河北出猛将也有弱兵。不在地区之处所,不在身体之强弱,不在体重之轻重,身材之高低。如若如此,瘦小、体轻、有病的人就不用练拳了,不少名家瘦小而功高,所以是在个人的修为如何。只要正确坚持,恒心修练,终有收获。
目正是不歪斜,当从心正入手。功深是超常人,当从勤练入手。明理是知懂透彻,当从精研入手。无功不进自有原因,如自不能解,当求学于名师指导如手。
武不善作。
学习桩功,贵在持之以恒。精于体会,信心应增。决心坚定,方可功成。
明性、潜坚、抑欲、视籁、掭髓、摘疑。
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其意在动静之间,有静方有动,有动方有静,白天人多动,夜睡多静,一动一静之间在拳中应体会在于用。神意的动静,形骸的动静,一是在外,一是在内,有别又关,合拳意而为之。
“合意运动”指本意运动。顺应意的支配,行成运动,如达到无感觉受意运动,是有意无意间之运动,如达到无感觉运动,是有意无意间之运动,如达到无感觉受意运动,是有意无意之运动,再达本能运动是“自动运动”的境界过程,所以方能获得神、意、气、力、入于化境。
功不在深,在懂在明。力不在大,在变在整。知不在杂,在精在透。人不在贵,在敬在谦。
视敌如薅草,身整、力均而摧。决势如观景,明心、透意而为。
站桩,松身松神千万莫着力,形骸不要动,舒适有笑意,老年、体弱、慢性病,坚持最首要,心畅为入机,每天坚持练,不在文化高与低,农民也应讲讲卫生,政府提倡普及。(王芗斋先生教农民练站桩随记)
动若狂涛,静如止水。身似虬龙,势尤长虹。虚为实用,暗蓄明行。神当确切,意念莫停,气均为要,力整功成。
取中用中,定中守中,神中力中。发自己中,用达客中。
应敌身手齐要到,脚到身自到,头到步到,一气而成全身到,到客方之近前,得破敌之妙。
撑拧卷裹,撑为定势,拧卷为动式。动静之间求之。
要牢记:神意求之,至要也。
武德为拳之一部分,失德者失拳,无德者无耻,修德者方能修身练艺。
艺不压人,竟是人不胜艺。拳不如人,多因疏求不精。
吾拳倡导由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学正径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其桩之来源,今作简释以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桩和胸肩位撑抱桩。该桩的整体间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功”;其中还融进形意拳早期“静立功”的要领;还包有太极拳立养功的“高位无极势”等静养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气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胸松体养颐柔温之深意,和协而互辅,统达而圆融,更含精神之假借、意念之诱导、呼吸之匀静、气势之豪雄、形力之适法等要素,故无偏差而有增益也。人人习之均能得获,是实验加经验和效验的总和,故极力倡导行之。愿为世人添福增寿也,亦为习拳者求功入室之门径,其理意之源诸论如是,望诸公与弟子莫轻之。
“拳之用,械之用,合为一体均为用。” 故器械与体融合而一,即为用械之法则。如已通拳,随持械按拳意练之,持之时日自可得心应手也。若按套路运械而强为,反成表演,与按套路练拳无异也,难达用地,反误其功。故精拳者即精运械之道,悉心体悟不难求之,用任何器械兵刃均如一理也。
研拳:大可包容全身,小能微达指掌。细则精求于丝毫,广可盖及天地。神可近求远放,意能守身含宙。但理、意、则、规不可失范,不可过违,为适情、适理、适势也。如能参透正、误,看破善、恶,分出高、低,悉及深、浅,自为洞明,求师、结友、选功、悟研均得其要。何无成之?何无进之?功到理就渠自成也。
神外溢则失真,意露形则不密,形破体则骸散。力出尖则局部。声空叫薄虚,气僵粗则戕生。所以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声由内运,气贯全身。是得法要保真髓之守则,切勿违之,方可为功也。
人解不如自解,心解不如行解。心明其理,应身得其用!能用不解理,理解不能用,皆非真正通达者。
善出高境界,亦能具求拳悟极之首要条件。真正大道宗师,无一有小人之心,无一在小人之列。
习拳不全在智愚,在心内明识与身上有物也。“执着已身一无是处,没有已身无物可求。”吾言之“物”实是指身上掌握的拳学“东西”而言,所谓东西是功力,是变化之机,是虚实、松紧、动静、缓急、刚柔之道,东西指对某一理论、功法理解的实质。所以求拳中之物,即是求拳中的的东西而言,“东西多少”、“东西好坏”均多用于此。已身之物与外界之间(客方为外界,空气、场地、远物、阳光等均指外界),应互关连,从中求之自执着已身,亦非无物可求也。
“张冠李戴”为错置。练拳求功,亦不能“张冠李戴”。有人做做勾挫试力,其身手之动为平推试力之动形搭配,错了;有人练托婴之桩(托宝贝),其腿脚按伏虎桩之要领而练,错了;有人练技击之功,将养生之虚张绵软之手、腕松懈而作,错了!等等诸如此类,其功效大减也,应尽早纠正之。
应敌守中线,关节起锋棱。周身力均整,含灵共一先。神意合于体,形力当自然。临敌蓄后发,着意似弓弦。外合捷敏变,内则精气全。身手应齐到,有意无意间。打人如玩笑,制凭浩然。
吾拳之基础,多来源于传统,余虽尽心参求,对国术精粹、内含有所总结,并倡导新拳,立足取精华而去糟粕,参究其理,重行体认。然吾辈诸人皆幼从旧学,虽在一生中为研求拳学精髓尽心效力,深研拳理,在承继前人之基础上,参以最新之现代学术。以解吾拳之奥,令其合于自然之法则,科学之规律,开其塞,通其理,方能解其学,参其道,而达其用地也。日后门人如从科学、哲学、学术角度参究吾拳,释明理法,使拳学更进细研,入微理法,统一诸功,完吾拳之理论、功法之体系者,适于现代之潮流,又不失传统原始之拳意,其功大矣!吾拳得传于后世矣!
自号矛盾(矛盾老人),论成败、生争议、分得失、决生死、别优劣、看远近、解繁简,……。乃至高、低、胜、负,快、慢,动、静,虚、实,强、弱,愚、聪,善、恶,内、外,大、小,正、斜,贫、富,好、坏等等,凡相对之事物皆矛盾也。手有心、背,身有内、外,力有轻、重,合则为聚,离则为分,亦正亦斜,变换而为。就拳而论,具理而言,在大体与细微之间,无外乎重重矛盾之中,运用得当,方为正法。长不利于拔、翻,而短利之;短不利于适距,而长利之;浑厚过潇洒受制,反利于重撞强击;潇洒过则浑厚难施,反利于求机灵变;执着用功者,有体会而认悟略欠;吾理多思者,备究而练践少为。
如此矛盾反生,且过正则滞,过偏则歪,所谓“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皆非处解矛盾之正法。遵吾拳之原则,方可会心法之得也。应分、合一体,遒、放同源,松、整为用,养、练合一,搭、断适时,刚、柔并济,长、短互为,缓、急而变,正、斜相依,神、意为要,形、力并发,虚、实互借,……,诸皆如是,备理而为也。理即指导之源,为实具之用。能悟其理者,还应达其用。能言其弊者,应知何为利。言过于实易入谎,用不知理尚低庸。能知矛盾、解矛盾、运用矛盾之理则,方为达者。
练功时感觉必生矣,热、胀、沉、酸、整,轻、甜、舒、爽、清等等诸多必至。然逾近高层次,其感逾有变,有增、有弱、有无,练时神意在身与外物之间求之,万不可跟感觉走,更不可因知他人感觉如何、如何,反而强自求之,比是戕生误道,有违拳学练用之理,“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是练功日久自然产生,非着意寻求就可刻划有获。所谓“功到自然成”方是大道理。如功不到、效不佳,应求明师指解,正确体悟,坚恒练用自可有得。非急求强运可求效。强、急之为,已失平静松轻之心态,神意受制,体易僵拙,本能之功效更难求索也。当牢记吾言而行,方不至入歧途也。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筑全才也。
僵拙之笨力,是绝对用意念强想支配,或用器械重物练就的本力施为。吾拳之力求松整,达灵具活,为功力也。静松中求,缓运中解,神充至用。如虎、熊之松沉,似鹰、猫之捷迅。非善奔之马鹿,家养之免猪也。以松静入手求刚坚之施作,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弛中含张,松是紧。过紧则僵,过松必懈也。
解拳之要,而后得拳之妙。得练之途,而后悟用之道。
不能自律已者,难于制人。不能用功者,难求功效。而律已当坚肯持久,用功当苦练精参。比较分高下,验证见弱强,事实辨真伪,谦求必升堂。如功无偏错,坚肯之志利研求。如用欲达效,实战之行中得获。
轻人如轻已,骄满者难提高。“自古骄兵多至败,从来轻敌少成攻”古人言不可违。敬人、谦慎处事,悟练持之以恒,坚忍果决应敌,操胜有望也。
“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正头顶项”、“悬顶系发”等。其言练功时头顶的要求,诸说之间并无矛盾,只是统一要求的实论而已。顶项为头有上顶之意,系发为向上提系之意,所以头应有上顶和下拉双向二两争之意,尤如手有“抱六撑四”为内回抱、外分撑反向二争,伸、屈为二争,分、合为二争,头的向上挺拔应多于下蓄,这是原则,但不是只有挺拔无下蓄之意,应各有侧重,也应同时包容。所以动中含不得不止,止中含不得不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不如生生不已之动,动中之静,静中之动方为正,余上述虽然有方向和静动的区别,然都是互含互为之原理,绝对就易入“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之误。练功时如认识明确,自有正确的体会和功效。
神充、意注、松身、形整、力匀、气平、声静、性定、心慈、行果、言实、慎为、谦处、紧修、博学、深究,为“十六令”,实为拳之要则也。
断手,远则窥敌势,谋欲达发机。远近勿迟疑,下手当狠辣。神不真、功不到、心不定、意不坚者莫作,否则失多于得,操无胜算。
练当以已之短为重,战当以已之长为用。习当以已之无为求,教当以已之知为授。言虽浅易,而施时多非也,当谨记此言。
初得易暴,至精多隐。谦慎大为,粗狂落败。
身不在高矮,力不大小,功不在深浅,速不在快慢,辈不在高低,实是在其对拳学的修为如何?如得名师严教,德善慎谦,坚习精悟,含纳诸理,体认于身,练用兼达,施为无过,持之以恒,自可制胜无敌,进而有望登极也。
授艺切勿保守自秘,否则吾拳失传矣!本人不知切勿乱传误授,否则吾拳失真矣!然其功夫未达时授亦不解,当适人施教。
拳各有侧重是一般与重点谓,应为全面皆达一定境界而重在其突出者。勿认为只一侧,而诸功尽弃也。吾之弟子中有一般者,亦有较全面者,亦有侧重一功者与突出特长才,有善于变化者,有强于技击者,有重修养生者,有推手突出者,有功力深厚者,有浑厚精实者,有潇洒善变者,有精神肯忍者,有谦恭含忍者,有善搏明战者,诸皆各有侧重之谓。侧重多源于特长,亦源于专好,亦有因偏求所至。有特长故易突出,吾所要求,还应达兼备为佳。尔等应善解而求之,方入完整之境也!
习源于传,而习后亦应专立为传,故拳艺不失也。继承之后,应有提高,方可发扬光大之。利民利国为拳之旨,如拳艺不精深,如何能利民、利国。实力于练用中求,解理为精究得悟,不可失学,不可轻艺,不可一知半解,方有成之可能。吾拳是公开之艺。只如诸述,然深严解理,体悟至精,某一功均有高低、深浅之别,亦如求诸高妙,高者著言细深,明解髓理、广博多参、统备丰富、不随一般之流,坐必得敬位,练、用则超群,同仁、门人皆交识,不欲出名则众人皆知,乃年月持恒多年修悟,历经长辈熏陶,且徒授人众者,故多已至老年方达,是岁月无情心坚于半世而得,所以非易也。同多方能明高低,比较必辨真伪及深浅,如此自能辨层次之别,选求名师指教当无误也!
正头、正身、正已、正人,守正应正心,心正得诚真。“正”为拳德之第一贵也。正人君子之为,所求由正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