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易筋和洗髓功夫,是内固精神气魂魄,外强形体的至尊秘法,不但是修行家们的主要经典,同时也是倍受武林人士们推崇的两套武学秘法。世面流传有专门性的《易筋经》和《洗髓经》著述,形成各俱特色理论的专门修习功法,并且是收藏者均将之视作枕中秘宝,从不轻易示之于人。
然而,众所周知的形意拳术中,虽没有单列什么“易筋”、“洗髓”的功法,却于拳架的训练中就包含着“易筋”“洗髓”的功能,即拳就是功,功也是拳的一门与众不同的拳学。历代的形意拳练习者都知道“易筋、洗髓”这一名词,而历代的形拳拳著述中并未详细言明易筋、洗髓究竟是怎样的内容,有其方法,而无其理论之究竟;有练了一辈子形意拳者,虽然已完成和收效“易筋洗髓”之功能,但是要他讲解什么是易筋洗髓?以及为什么要易筋洗髓时,或许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其详细理论;即使是专门修炼《易筋经》、《洗髓经》的部分人中,对其理法根系也是人云亦云而已。
笔者早些年也为其所迷,为探究理,查阅历代武学典籍,形意拳著述,从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形意拳的拳架练法上进行探索试验领悟,集十数年之努力,方将这一理法弄得明白。为正讹传,今将敝人的认识观点作一详述,权供形意拳爱好者和易筋洗髓功法爱好者参考研习。本文或许有所遗漏及偏颇之处,诚望贤明圣哲加以斧正之。
所谓易筋功夫的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健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结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胆、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他经相结。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和了解十二经筋的循行。
1、手太阴之筋: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腋下,出缺盒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之筋在膈下会合,结于季胁处。
2、阳明之筋: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夹脊,直行的经筋从肩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之前,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3、足阳明之筋;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骨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者,上沿胫骨,而结于膝,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面,而会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两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散络于目上,为目上纲:阳明经筋散络目下,为目下纲。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而结于耳前部。
4、足太阴之筋;足太阴经筋,起始于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于胸中,其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5、手少阴之筋: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的内侧,而结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6、手太阳之筋: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之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踝后,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颈旁出走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颔,上方的连属于眼外角。
7、足太阳之筋: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行结于踝,斜上结于膝,下方沿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胭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胭内侧,与朋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挟脊旁,上后颈;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下边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8、足少阴之筋:足少阴经筋,起始于小趾之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9、手厥阴之筋: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10、手少阳之筋:手少阳经筋,起始于无名指端,结于腕背,走向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上臂外侧,上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11、足少阳之筋: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面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面的结于骶部,其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胸侧和口乳部,结于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足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绕额角,交会于头项,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为眼的外维。
12、足厥阴之筋:足厥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踝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者皆属于节”,故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腘,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结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阴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环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型,经络细弱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心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阻障,则外在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
武术的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通过易筋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
为什么说筋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它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事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
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驰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功夫,身体也可以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
形意拳又是怎样完成和达到“易筋”之效能的呢?形意拳的练习中,两臂伸缩要靠紧肋部,造成磨擦阻力;两手起落时,先外旋向上钻出,而后向内螺旋翻转,使前臂肌肉和肱头肌、三头肌、肩三角肌都产生一个拧转裹抱的过程。形意拳强调裹劲、拧劲、争劲、螺旋劲等等,都是通过各部肌肉(经筋)的伸展收缩,相互制约和争衡达到锻炼的目的。形意拳对步型、步法也有严格的要求,不但要求桩步稳固,两臂充满撑劲,两掌之挑劲、按劲,还要求腹肌、腰肌、背肌相应发出弹力和抖擞力。长期练习形意拳,周身肌肉会逐步充实丰满起来,具有更大活力。
形意拳的首重要法是三体式站桩,在站桩中的各部要求要领是为“易筋”而设立,其姿势要点是:上身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合;后手前臂靠在腹部右侧,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后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姿势摆正后,全身要求骨节对争用力,即“抻筋拔骨”之法。所谓抻筋拔骨,即自身的关节与关节,部位与部位之间,所进行的扩涨、缩争、绷拉放矢及撕分拧旋曲抓等方式。以缩抓放矢伸拉等形式,做自身与外界的训练。全身内外,应具有松紧的强烈弹性感受。而这一训练方式,也不仅仅是在直线上,其中包括有拧旋转动,翻滚与伸曲,缩小放大,吞吐开合以及上身与下肢的相反转动练法。
从五行拳的运动轨迹来看,每一式都相应的对人体十二经筋起强有力的锻炼,以此增强筋的柔韧弹性,促进了人体劲力和抵抗防御力,使血肉之躯而“易”为象金石那样坚固。
劈拳的练习时,拳经胸前向前向上钻伸,至口前内旋变掌,掌心朝前下方劈出,顺肩坠肘,臂微屈,掌高与肩平。或者以拳轮或掌外缘着力,由上向下劈,如劈物状。其间的拳臂外翻及内裹下劈时,对起于大拇指,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的手太阴之筋和起于第二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的手阳明之筋加强了良性刺激的锻炼。
崩拳的练习时,拳由腰部直向前旋转冲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臂微屈,拳面略下倾,力达拳面。动势中的进步磨胫、伸屈、塌腰圆裆时,对足厥阴之筋有着很强的锻炼,出拳的抻拔拉动胸、腋,从而锻炼了足少阳之筋。
钻拳的练习时,拳由下经胸部向上向前;中出,高不过眼,低不过口,拳心斜向里,拳面斜向上;肘向下坠,前臂向外拧。同时垫步迈步的足跟先着地和扣趾动作的脚部运动,以及头顶、腰塌时,对起于足小趾沿夹脊上枕骨的足少阴之筋和起于足小趾过足跟上后项的足太阳之筋加强了抻拔拧裹的锻炼。
炮拳的练习时,一拳由下经胸前向上钻起,再翻转上架,停于额角上方,拳眼斜向下,拳心向外;另一拳经肋部旋转向前(或斜前);冲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沿着波浪形曲线,左右斜向前进的。步法除垫步、上步、跟步之外,还包含有提步;手法是两手握拳,一架一冲,左右反复轮换;身法则是采用半斜面的拗步式,拳式激烈,活泼。从而对起子小指内侧,结于腕背入腋的手少阴之筋和起于小指结于腕背分支肘后侧的手太阳之筋加以了锻炼。
横拳的练习时,一拳经由异侧前臂下面旋转向斜前方冲出(或拨出),路线呈弧形,拳心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肘部微屈。运动路线也是沿波浪形曲线斜向前进的,但它在垫步和转身以后,皆不做提步;拳打出以后,既要有向前冲的力量,又要有向横拨的力量;拳或坚韧含蓄,毫不松劲,以此而对足太阴之筋和足阳明之筋有着明显的抻拔锻炼。
这些所谓的动作运动对某筋的锻炼,只要自己按菪形意拳法要求去一边做,一边体会其用力时所牵动之筋,便可完全明白。并且说五行拳都是一个完整体的互生运动,训练中由于周身抻拔之结果,故操之能腾其膜,长韧其筋,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