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1

《半亩方塘——程韶荣日记研究论文选编》编后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9 19: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929194208front2_0_815174_Fkim1paPfmVpd1bNLIXWJs_dD2SU.jpg
20250929194208front2_0_815174_FgJY0sMKGtlUOq463FSY6cKDv5jP.jpg
      在我熟悉的“日记人”中,走学术研究路线的,除了陈左高先生,写出了煌煌巨著《中国日记史略》和《历代日记丛谈》,蜚声学界,从而也奠定了他在日记学界的执牛耳的地位。第二位,我认为就是程韶荣先生了,单看他发表的这些论文题目:《日记研究六十年概述》《建立中国日记学的初步构想》《中国日记研究百年》《近四十年中国日记研究的新收获》《百年日记研究论著述评》《郁达夫日记综论》《我国日记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等等,就可知其份量,举足轻重。要知道,这些文章大多数写于二十或三十年前,彼时国内日记领域的研究可谓一片空白,像这样深厚扎实的剔抉爬梳,韶荣先生绝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先行者”。
      这就不能不使人赞叹,不能不使人敬重,不能不使人钦佩。尤其是,当我得知他并非像陈左高先生一样是高校的教授,可以专门地“游于艺”,而是江苏东台市某教育单位的一位公职人员,也就是说,这些工作是他在学术圈之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却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就更难能可贵,就不能不使人惊讶了!
      三十年前,我偶然从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文教资料》杂志(1990年第5期)上读到一篇《建立中国日记学的初步构想》,署名是乐秀良、程韶荣,而且这期杂志是“日记研究”专号,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之后想方设法,打听到乐先生和程先生的通信地址,不揣冒昧地寄去拙编《日记报》和约稿信,自此开始了我们长达二十多年的交谊。彼时,乐秀良先生在《人民日报》(1979年)发表了《日记何罪》《再谈日记何罪》两篇文章(还有一篇《三谈日记何罪》收录在1983年的《江苏省科社学会论文集》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轰动全国,甚至影响了特殊时期“日记罪”的平反。后来结集成书《日记悲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日记何罪》(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年初版),一时纸贵洛阳。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在乐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余有另文专述。韶荣先生或亦倾慕乐先生高格,两人共同合作,发表了几篇论述日记的重磅文章,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蒙两位先生青眼垂顾,对《日记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既不断写信鼓励,又常惠赐大作以为支持。当时的《日记报》就像村姑野妇,在繁花似锦的报林中微不足道,像只丑小鸭,且无名分(刊号)和稿费,难入“城里人”“白天鹅”们的法眼。然而乐、程两位先生毫不计较这些,以实际行动、不计回报地支持这株幼芽。他们的大作是那段时期《日记报》最有份量的文稿,没有之一。不光是为《日记报》增光添彩,更是奠定了《日记报》的格调和视野,使之变得厚实、辽远,有学术气息,有人文关照,从而得到广大读者的交口赞誉。作为编者,这是终身难忘的恩典。
      十多年后,我在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筹建中国日记资料馆,程先生的《中国日记研究百年》再次成为重要文本,我用了好几大块展板作了摘录,每次有观者前来,都会在这几大块展板跟前驻足良久,或惊奇于日记竟有如此绵延的“学问”,或赞叹于作者竟有如此独具的匠心。围绕日记,这篇文章总是会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资料馆的品质,厚重了资料馆的价值。其实,报纸杂志也好,资料馆也罢,就像一桌宴席,总得有些“硬菜”。韶荣先生的这些日记研究文章,就是那一道道“硬菜”。有了这些“硬菜,酒才能喝得尽兴,食客才能吃得尽欢。
      通信几年后,终于有机会见到了程先生。印象中有几次,一次是在北师大由我组织举办的“第三届日记论坛”上(2006年11月),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先生身骨有些瘦小,但神采奕奕,气宇轩昂,温文尔雅,一看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是胸无城府的纯粹读书人,有君子之风。那天他的发言也很精彩,谈了自己与日记的渊源,谈了研究日记的心得,谈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他的发言平和却充满激情,一如地火般有深沉的力量,从而赢得了与会人员热烈的鼓掌和会后的热议,以及由衷地推崇。一次是他邀请我去东台的学校作演讲,带领我参观了“东台中学生日记馆”,还有校园里的日记长廊。日记馆里存放或展览着学生们的日记簿和优秀日记选,足有几千本,一排排、一摞摞、一本本,令我叹为观止。深感师者用心之良苦。日记长廊独具特色,既有关于日记的名人名言,也有优秀日记的展示,还有日记活动的图片,丰富多彩。身临其境,自然倍受鼓舞熏陶,不想写日记都难。还有一次是在蓬莱,第五届日记论坛上,我们深入聊了围绕日记的一些规划,比如如何让“日记学”进入大学校园,尤其是作为中文系的选修课程,泽惠学子。比如组织哪些专家学者编写选修教材,以及经费从何而来。我们还交流了《日记学概论》的撰写,《日记大辞典》的编纂,以及组织哪些日记方面的活动。每次见面和微信漫谈,都得到他诚挚地首肯和热烈地鼓励,使我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的也许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体呢。
      近些年来,程先生一直牵挂《日记报》(《日记杂志》)的出版,牵挂日记网站的恢复,牵挂日记资料馆的发展,希望我带领同好有所作为。言辞恳切,其情可感。每每思之,总觉得如麦芒在背,不敢停歇。我们除了交流以上内容,还有日记文献数据库的筹建、日记论坛的持续、日记古籍的整理出版、国外名家日记的翻译、当代日记丛书的编辑……看看,围绕日记,可做的事情有多少!我一直说,日记就是个巨大的宝矿,一辈子都挖不完。遗憾的是,近些年流年不利,区区沦陷于人生泥淖,家庭和事业双临低谷,自顾不暇,分身乏术,以致雷声大雨点小,时光虚掷,文事荒芜。然而于日记的拳拳之心,赤诚之意,自是不减。上述诸事也在广觅善缘,陆续落地。
      还有一件事,令我以及认识程先生的人刮目相看、津津乐道。那就是他对儿子的培养,指导儿子从小坚持写日记,日将月就,成果卓然。儿子程苏东能考上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成为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与乃父的日记教育不无关系。不,可以说,直接相关。我总觉得,像这样的典范,应该广而告之,怎么宣传都不过分,让更多的父母学以致用。日记虽为一途,然而效果显著,可减少为人父母者的莫名焦虑和拔苗助长的种种荒谬。家长的焦虑少了,孩子的自由和快乐就多了。程先生退休后,从替孙子写日记到辅导孙子写日记,并别具一格,把祖孙三代人的日记辑录成册,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值得向全社会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日记,受益于日记。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特别提到他的《日记教子创造新式家风》一文。这篇文章从翁心存(翁同龢父)、曾国藩、严修、胡传(胡适父)、梁启超、叶圣陶、魏书生等人的日记教子实践谈起,援引大量实证案例,探讨了家长们如何全方位地认识日记的教育功能,率先垂范写好日记,如何科学有序地引导孩子写好日记,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日记教子法等等,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篇文稿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一般意义上日记老生常谈的窠臼,和个案日记的独特性,使日记研究从学斋走向人间烟火,从理论走向更宽泛的实践,从个体小众走向普罗大众,从而更接地气,也更有了鲜活生命力和实用价值。我认为这在程先生的日记研究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折。我相信,日记教子,必会成为时下如火如荼的家庭教育的一个重镇。
      有鉴于此,特邀程公将历年来所撰日记方面的文稿汇为一编,以飨读者,程公欣然幸允。借此机会,略陈与程先生的交往点滴,以及一二拙见浅识,以志感念,以谢多年来韶荣先生对我的鼓励与鞭策。不亦快哉!
2025年6月30日(乙巳年六月初六)于深圳,
时五十贱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0-26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