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美文欣赏] 《有真和有真》:于同名镜像中照见创伤与救赎之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当 “有真” 这个名字被两位少女共享,它便不再是普通的称谓,而是一面锋利又温暖的镜子 —— 韩国儿童文学作家李琴怡的《有真和有真》,借这面 “同名镜像”,剖开了儿童性暴力这一沉重议题。在大有真与小有真的命运交织里,我们既看见创伤对青春的撕裂,也触摸到治愈与希望的微光,更在共情与反思中,读懂社会对创伤儿童应有的责任与温度。​
故事的序幕在初二开学日拉开,大有真与小有真的意外重逢,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作者以 “同名” 为巧妙纽带,构建出极具张力的人物对照:大有真背负着童年性暴力的阴影,原生家庭的忽视与社会偏见,让她活得像只受惊的小兽,内心反复缠绕着 “是我的错吗” 的自我怀疑;小有真成长于温暖的环境,性格开朗却也曾因不了解创伤而困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让 “有真” 这个名字有了双重重量 —— 它既是两个少女的个体符号,更成了无数 “隐形” 创伤儿童的缩影。透过她们,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痛苦包裹的童年:可能是一句无意的话语就触发的恐慌,是日记里反复涂抹的自我否定,是人群中习惯性紧绷的肩膀。​
李琴怡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疼,她从不用激烈的冲突渲染痛苦,却能通过细微的心理与行为,让创伤变得可感可知。当大有真听到他人提及相关话题,瞬间躲进角落颤抖;当她在无人处反复摩挲手腕,试图缓解内心的焦虑;当她终于在心理支持下,小声说出 “我没有错”—— 这些真实的细节,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有冲击力。而小有真的成长,同样动人:从最初对大有真 “奇怪” 行为的不解,到主动查阅资料、尝试理解,再到轻轻递上一张写着 “我陪你” 的纸条,她的转变让 “陪伴” 不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具体的、温暖的行动。两位 “有真” 的挣扎与靠近,构成了书中最柔软也最有力量的部分。​
作为一部直面儿童性暴力的作品,《有真和有真》最难得的是 “不沉溺于痛苦,更专注于治愈”。作者始终清晰地传递着核心立场:“性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不该因他人的罪恶背负羞耻。” 这种态度藏在大有真的心理疗愈过程里,藏在老师耐心倾听的话语里,更藏在作者在后记中写下的创作初衷 —— 为女儿、为所有孩子创作一本 “能带来勇气” 的书。同时,作品也没有将责任局限于个体,而是明确呼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担当:家庭要成为孩子的 “安全港湾”,及时捕捉他们的情绪变化;社会要摒弃 “受害者有罪论” 的偏见,为创伤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包容的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书中那句 “各位有真,你经历的那件事不是你的错”,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沉默的角落。现实里,太多创伤儿童因 “羞耻感” 将痛苦深埋心底,而《有真和有真》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份沉默 —— 它让公众看见创伤的真实模样,意识到儿童性暴力不是 “个别事件”;它也让受害者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勇敢求助、接纳自我,才能走出阴影。​
合上书,大有真与小有真的身影仍在眼前。这不是一本只讲痛苦的书,而是一份关于 “救赎” 的指南:它告诉我们,面对儿童性暴力,沉默只会让伤害延续,唯有正视、理解与行动,才能为孩子筑起安全的围墙;它也告诉每一个 “有真”,你的价值从不会因他人的错误减损,你值得被爱,值得拥有光明的未来。这样一部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家长、教育者,乃至每一个社会个体阅读 —— 因为它关乎孩子的成长,关乎社会的良知,更关乎我们对 “爱与尊重” 最本质的践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9-18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