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4149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二〇〇六年初冬,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日记与日记文学论坛大会上,我初次见到河北三河日记人杨育云女士。她的似菊若兰的气质和真诚坦率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之前,我曾在《日记杂志》上编发过她的一组别具一格的日记——《杏坛日录》,也算对她有过一些了解。京华见面短晤之后,我又连续赏读并编发了她的多组日记选抄,同时还在甘肃山丹萧滋云主编的以刊发学生日记为主的《日记》杂志上读到过她的多篇探讨日记与教学的文章,如《浅谈日记的育人作用》、《日记中的深情交流》等,随之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读了杨育云女士的文章后,我曾在日记中写道:“日记,可以算作学生的一门德育课。长期坚持,必将受益无穷。”她在坚持以“日记为主,作文为辅”的写作教学新模式实践中,亦曾深有感触地总结道:是日记让我学会了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超越自己”,“是日记,让我在痛苦中变得更加善良;是日记,让我在反思中变得逐渐深刻;是日记,让我在失败中变得更加坚强;是日记,让我在浮躁中变得更加澹定;是日记,让我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单纯;是日记,让我在别人嫉妒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的大度……
如此地以日记为主题大发感喟,这是一个普通中学语文女教师从教二十八年来从喜欢上日记到得益于日记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和不由自主发出的澄澈心声。
“日记与教学”、“日记与作文”这两个课题的提出和探讨,大概是以江苏东台市程韶荣为代表的一批老师们最先开始的,数十年来,他们组织学生写日记、成立日记研究小组、组织校园文学社,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之做了深入探讨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杨育云女士参照他们的一些做法,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加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日记为主,作文为辅”这一教学新模式的成功与得失。日记对作文的直接影响是学生们善于观察事物了,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了,作文注重细节不再空洞无物了……总之,日记可以促进教学,日记可以促进作文,日记可以促进思考,日记可以促进交流,学生写日记,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长期研究“日记与教学”这一课题的杨育云女士看来,空洞说教,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她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和学生同步记起了随笔式感悟日记,或曰读书札记。纵观横览杨育云女士的这本《若水斋日札》,便可以发现是由四大主题板块所组成:一为读书札记;二为教辅心得;三为日记语思;四为时事随想。围绕“主题”(自拟的小题目)驰想,随感而发,韵味悠长。作为一名自觉以日记实践来丰满人生和教学生涯的中学女教师,她用一己之实践佐证了青年**对日记的最初认知:“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虽说日记无定式,日记无禁区,但好的日记应该是一个人心路历程的客观叙写和真实记录。不虚饰,不夸谈,不骄矜,不芜杂。而杨育云女士的随笔式日记则是清纯率真的,朴茂简约的,似山间溪流,欢歌跳跃;若民间小调,婉转动听。水,乃杨育云女士的至爱柔情,所以她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若水斋”。“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博观约取,心澄澈而不染”。但愿她能从中体悟并领略到素心若雪、真水无香之至高境界。
————
杨育云,女,1962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3年毕业于云南东川师范学校,200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河北省三河市冶金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0年余年,坚持以“日记为主、作文为辅”,探索写作教学新模式,指导学生在《青少年日记》、《日记》杂志等刊物发表日记、日记体散文、作文多篇,并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北京市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三河市“百名优秀园丁”、《齐鲁英才》丛书编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