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0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闲话《三清集》之“三清”李先志(湖北孝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9 2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729211116front2_0_815174_FtyiBQFm8LGvDjQWQbRcVVsp3dSf.jpg
   自牧陪同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右)在淄博王村西铺村参观蒲松龄书馆时在蝴蝶松前留影(王继训摄影)
20250729211136front2_0_815174_FiA7QM1_Pa6dzrUt5Rla-ue_GGzH.jpg

        朋友,不知你读过《三清集》没有?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自牧新著,绝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和朦胧,只是由于他编务太多,几年前即已编讫,可应了“卖盐的老婆喝淡汤”那句老话,别人的书一本本经他的手早出了,而由上海著名“杂家”洪丕谟先生题写书名的《三清集》,却迟至乙酉年的深秋才问世,而颇为遗憾的是因病辞世的洪丕谟先生未能看到有他墨宝的新书。好在每天都一心一意做“记日记”、“写信”和“撰写序跋”这三件事的布衣文士自牧君,在《三清集》开印之前,抽下了一些他认为不妥的文字,并补人了一些新写的内容。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三清集》,其货真价实之“清”的品位,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作为几年前早就被权威机构评为国家一级作家的自牧先生,其著述是非常丰富的。而大凡认真翻阅过他的作品的人,对他的新作往往又是爱不释手的。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含有敢于向世人袒露真实心迹的日记和书信。文字,这看似谁都感觉会“码”的东西其实怪气得很,有的人苦心经营了一辈子,除了多少留些文字垃圾之外,能够拈上筷的东西,可以说根本没有,这自然是一种缺少自知之明的悲哀;还有的人则是写小说不行,但是会创作戏剧;写诗歌不行,但拿手散文和随笔;写电影剧本、寓言什么的不行,却善于写文学评论。总之,他能用自家的看家本领,多少为文坛神圣的殿堂增添点儿砖瓦。舞文弄墨,各有擅长,客观存在,没法。借林语堂评鲁迅的话说就是,有天才的“鲁迅这个人,文章实在犀利”,“他机警的短评,一针见血,谁也写不过他”。印象中好像**当年与蒋某人谈判期间所发表的一首《沁园春·雪》词,蒋某人也是调动了不少人士另填相比试,结果也是“尔曹诗与词俱灭”,没有哪个能胜一筹的。何故?大约是气势与境界还有神来之笔,都不够火候吧?!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只想点破一点,那就是自牧天生是驾驭日记自如,书写信函得体,巧撰序跋轻松的料,举重若轻,浩气凛然,常人是不服不行的。客观地讲,在日记(不是日记小说、日记散文或日记文学什么的)这一领域,无论是从精彩的可读性视角,还是真实的信息量存史,恐怕目前还真没有谁能略胜他一筹。应该说这不是信口开河的瞎话。
         笔者这里用“三清”闲话的《三清集》,恰又是自牧君最受读者欢迎的日记、品咂的书简和仰佩的序跋之合集。可以说,这是有幸得读《三清集》者的福分,至少,可以大饱眼福之快。
    《三清集》的序,是王欣荣先生的一首别具一格的诗。短短的八句话,将自牧先生的主要文学成就高度概括了出来,结尾一句“天下何人不识君”,对喜爱日记的读书人而言,应该是毫无夸张之言的。换句话说,倘若阁下确实对日记颇有兴趣,而你竟然浑不知天下有个自牧,那可真是太遗憾了。在自牧君看来,他的《三清集》,首先是“清真”,即不做作,不矫情,更不杂染,只讲究一袭朴素和一团淳正。所谓“清则气不杂也,真则理无支也”(章学诚语);其次是“清雅”,即下笔立意时,自觉追求清正高雅,同时远离俗气;第三是“清拔”,乃忧世愤俗,挺拔独立,即所谓“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为师”(聂绀弩诗)意也。其目的是“敦促自己向着更高一层的生活品位、审美格调和学识素养修持”,直至达到那层境界。这种境界,对任何一个正直的读书人而言,都是值得去努力追求并实践的。可贵的是,自牧君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和空口说说而已,而是长时间以来在下意识里着意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文如其人”的崇“清”情结和大写人格。通读全卷,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无价之“清”,宛如挥之不去的浮雕艺术,在眼前天然的凸现着,亲切的微笑着,久之,又仿佛清泉正涤灵魂、清风轻拂面颊、清香袭润心田。我这“三清”,实在不敢独享而秘不示人,否则,则愧疚满卷溢“清”的《三清集》。
        那么还是先从集里的39篇“百味斋序跋”谈起吧。谁都知道,写序跋者,非有格作序跋者莫属。也就是说,不是谁都可以操此活儿的。记得十余年前,自牧出版《绿室诗存》时,放着有许多文字之交或过从甚密的大作家、大学者不找,而请了自以为“人微言轻”的徐明祥作序,现早已是书话大腕的明祥就老老实实说过:“于是乎,沾沾自喜。但总是隐隐地感到心虚,底气不足”;此外,写序撰跋,皆是不能投机取巧的累人活。对作者而言,既要有稍带鼓励、提携的‘溢美’辞儿,这就不能不去苦觅其作品中确存的闪光点。否则,只能泛泛而谈,即便有吹捧之意,作者也仍有失落,感觉似未到位、点到穴上;更要把握要义宏旨,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以借其序,俏其书。而对读者来说,你可是有名望、有威信的主,众目睽睽之下,你可不能儿戏、糊弄人。否则,哼,不好往下说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有段时间的有些个名家的序,名家不得不拱手云:此书我因种种原因,未能翻阅。有此声明,阁下再掏银子购买否,那可就是汝自家的事喽。理解万岁。可是,自牧先生的序,却能篇篇见真情、留卓见,给作者、读者一个言之有物、言近旨远、言必有中、言责自负的交待。你看,在《抱朴集·序》中,他对作者李贵森散文集备选的两个书名,均认为不合适,又自开列了几个让他挑,最终选中了自牧本来最为欣赏的“抱朴”二字作集名。因为他“为文为人历来主张‘抱朴守真’,并视为淡庐之座右铭”,同时他还认为,“抱朴”二字,对贵森其人其文来说,也是一种多方面的体现。贵森的为人质朴和真诚,说了的一定千方百计做到等可圈可点之处,在自牧的序中都得到彰显,这本身对作者、读者不都是大有裨益的么?在《悠悠爱河·序》中,一落笔则对用爱河之水洗涤灵魂、丰富人生的愉悦进行了赞美。紧接着阐述了“认识一个诗人,最好要了解他的人生道路和内心世界”的感悟,而捷径则是“必须去读他的作品”。随后还将“师傅领进门,成就在个人”,“诗贵含蓄,诗贵有情”等容易被人忽视的经验之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强调,从而使作者、读者皆能受到宝贵的启迪。当然,对日记类的《妩月湄喈》则更是赞赏有加,称为“这是一部特别有意义的书”,借用寓目古代日记手稿逾千种的陈左高教授的观点就是:“日记既有丰富内容,它又具备一般文献少有的特点,既真实、具体、新鲜。”而《妩月湄喈》正好完全具备了上述的特色。自然,作者受到了鼓励,而“序”的导入,也诱发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自牧先生要算性情中人,最早出道是师从实大于名的孙犁先生的。而影响孙犁先生的育德中学的校训就是“不敷衍,不作弊”。这一点我想对自牧也是深有影响的。所以,他的序跋,绝无敷衍的痕迹,除了温良敦厚本色的奖掖之外,他总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一片真情洒播其间。对有些受情谊驱使,拔高了一些评价的作品,他也要让读者知晓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留有印象的如《心香集·跋》就流露过天机:“我已经精心校对完了九部书稿清样,其中有让我击节叫好感到欣慰的,也有让我校校停停脑胀生烦的。”可这“烦”字,没有雅量承受的人,他又怎么好开那个口呢? 好在他确信“褒贬自有春秋”。所以,还是多说人皆能认同的“真情、真味、真人”之语,因为他确信这“是催人前行的”。所以,他的序跋多有诸如“既然知道自己一生中长不成擎天的巨树,而甘为一棵小草去绿化美化大地,不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定位和理想的崇高选择”,“不趋浮华,不逐名利,耐得寂寞、耐得清贫”,“为人,要存一点素心;为文,要多一分本真”等等这样恰似清泉洗涤灵魂的华章妙语。此外,读《〈日记报〉编后记》,不仅让人知道了赢得全国各地各界人士普遍赞誉的《日记报》成长的艰难历程,而且还展示了他“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心一意把《日记报》办大办好”的美好“心愿”。因为“日记乃心灵之私语,亦是社会之反映”,今天的日记,正是未来历史的佐证。他不但要苦心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还要让读者从《日记报》中嗅闻到一袭袭浓烈的书香。
        从《三清集》中的六卷日记可窥,他是为实现自己美好心愿上下求索、身体力行的。这也正是令人不难感觉的有如清泉冲涤灵魂、清风吹爽面颊、清香滋润肺腑的作用力所在。随便举几例吧:早七时,他是赶校《平阴县文学作品五十周年选》清样。八时,按计划校讫,即送印刷厂改之。亭午,江南之行与好友酒别。下午二时,去办公室安排妥工作,然后打的径往济南站,紧张得头皮都发胀发木,可上车后感觉心境稍沉静,便又铺开了《真水无香》的清样,进入角色细心校对,直至晚九点半车厢内顶灯关掉,他已校了近五十页稿样,而发涩发胀的双眼这才有暇揉揉。这种看重文朋友谊,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事原则,不让一天虚度的精神风貌,难道不是一面可正衣冠的镜子竖在那里么?他在“沧浪亭”读到晚清学者俞樾书写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想到的是俞氏父子对中国文学、江南园林的探幽发微,而“作为后学乘凉者,难道仅仅只是肃然起敬吗”?这真是何等自觉追求高尚的境界呀!所以,虽“人在‘天堂’,亦难自在矣”,他除了详尽地记录了游览的景点和受赠的书籍名目之外,还要插空去新华书店徜徉淘书,续校手头未校完的清样。作为读书人,他常有“读信阅报至子夜”的记录;作为孙犁的追随者,他晋京参加孙犁作品座谈会,确定许多事情的细节,是“十二时半方寝”;他用一路上“读《我是从维熙》”来排遣寂寞;他用“一路上校对《客旅春梦》清样三十多页”来珍惜光阴。到白洋淀参加孙犁纪念馆剪彩活动,他是“晚饭后,独自一人去”帮助工作人员校对展板上的文字,从“前言”开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细心通读,竟“发现了十余处误植和别字”,即和管事的小伙子一一交待。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不正是一位“努力去追求并实践着‘三清’的宗义”者真实的生活写照么?其焚膏继晷的学者风姿不是跃然眼前么?
       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与他日记珠联璧合的“淡庐书简”。其尊老敬贤、磊落坦荡的高风亮节,其礼贤下士、奖掖后学的大家风范,在直抒胸臆、信笔挥洒的书简中得到了张扬。他的信中有对日记的独白:“我对日记,情有独钟,不图盛名,不慕重利,只图不教一日闲过,为后人积累鸿瓜雁羽矣!”(《致天津王学仲(一)》)“2000年的日记,我便用宣纸写了一年,以使自己日日沉静一时半刻,此种修炼,多多益善。”(《致王学仲》(三))从他的信中,亦很容易了解其内心世界,你看,“至于文友之间,我的做人原则是与人为善,见贤思齐,但也怒争不平,嫉恶如仇。”其诗言志就是:“与世无争,只争公平;容天容地,不容邪恶。”(《致王学仲(三)》)对他尊重的长者,“惊悉我们敬爱的絜青老人仙逝,不胜哀痛,特此专函吊唁之。”(《致北京舒乙(一)》)“孙犁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循行在他的身影之后,益处多多。他会使我们沉静而纯洁,他会使我们勇敢而坚强。”(《致舒乙(二)》“能够成为黾学首批门人,我和明祥都感到很高兴。”(《致王学仲(二十八)》至于仕途当官与做人,他是实实在在“看重后者的”。所以在19年前,他放弃了任省委办公厅团委书记的美差,选择了上学深造,“同时也放弃了仕途”,否则“现在最次也是厅局级了”。(《致王学仲》(七)所有这些,只要一翻《三清集》,是不难被打动的。这一点我深信,毕竟“文章不是无情物”,潜移默化水穿石。“先生奖掖后学,高风亮节,使受惠者感动不已”,“我从中也悟到了不少东西,如人生,如读书,如做人,如书法绘画,以至于人事往来,先生嘉言德行,使我辈获益匪浅”。这是自牧先生致黾翁王学仲教授的肺腑之言,当我读完《三清集》中的书简之后,不知怎么意想到了我所喜爱的卞之琳先生的短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自牧君并不是桥上看风景的人。可是,他的“见贤思齐”却足能引为读书人的楷模;那么,我相信,《三清集》或许会装饰你的梦。
20250729211201front2_0_815174_FvcnoSXRjtTumC5zJXVNxutS_AMV.jpg
20250729211202front2_0_815174_FhDTd6Pv3sQJ0QlXmOmAmg1vastI.jpg
20250729211201front2_0_815174_FjyXLTwnkgem1Z3y54h0NREilN6I.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9-6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