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1

永远的兄长——自牧先生史挥戈(江苏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2 0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722093944front2_0_815174_Fsd2OEH6msUnplUrymL48Sit-2NO.jpg
20250722093953front2_0_815174_FvvfpCXonEocC-9CGClfxr19bwgH.jpg
       初识自牧兄,是在青岛召开的一次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年会上,那时我20出头,他也尚是青年,头发乌黑,走路带风。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眼见得他头发已斑白,走路却仍旧带风,倒像是那风染白了他的头发。
       记得那次会议期间,一行人同游青岛崂山,其中不乏田仲济、孔范今、魏绍馨等学界前辈,更有后来名声远播的张宏森、孙震博、王光东、蔡桂林等青年才俊。本来文友相亲,又有绝美风光的加持,于是,很快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开会之余,大家结伴游泳(青岛人称洗海澡),打勾级(当时山东流行的一种四人玩的纸牌),月光下聊文学、聊人生,流连忘返。
        记得会后登崂山时,走累了,我们几人便坐在瀑布旁的一块大礁石上聊天,自牧用他浓重的淄博普通话,语重心长地来了一句:“小史,你要有防人之心啊!”
我有些诧异地看着这位不久前还完全陌生,刚知道我们是省委宿舍邻居的文友,疑疑惑惑地点头,心中却暗自思忖:“我是不是也要先防着你老兄呢?”(一笑)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知道了这是一位古道热肠的兄长,不仅自己坚持不辍写日记,还热心帮助基层文学爱好者出书。自牧经常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我多次被邀请参加作陪,也由此认识了徐明祥、柳原等一众文友。他助人出书,从不求回报。有人统计过,经他手出版的青年作者的作品集,少说也有百余部。每部书稿,他都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连对待标点符号也一丝不苟。我曾问他:“何苦如此劳神?”他笑道:“年轻人需要鼓励,就像幼苗需要阳光。我不过是尽点绵薄之力。”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阳光下的涟漪。
        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涉世不深,情感生活经历了起伏跌宕,后来为了排遣苦闷换换心情而远走海南深圳,期间自牧兄长的关心透过电波传来,令我倍感温暖。回归后重新振作,我开始了沉潜式的教书和写作,顺利地晋升为教授,接着去东南大学访学,又被江苏大学作为人才引进,继续着“我教故我在”的江南篇章。每次放假后北归,我都会习惯地向自牧兄报告,并去拜访他和嫂夫人阿玉,顺便参加一下文友聚会,了解山东文坛动态。
        2023年,当我和兄长吴腾凰先生编著的《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问世后,自牧兄和文化学者、垂杨书院总策划张期鹏先生敏锐地捕捉到拙著的独特价值,认为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的好书。书中披露的一些书信属于独家信息,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史料,应引起学界关注,于是冒着酷暑,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终于在8月12日上午,在济南垂杨书院举行了一场分享会。来自省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化教育界人士耿建华、许志杰、张华松、冯恩大、刘传霞、杨共玉、马延明、徐明祥、刘君、王雨、严长元等,老友新朋,济济一堂,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享会上,还宣读了我山东师大助教进修班的老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吕家乡教授的书面发言、宋遂良教授的贺诗,以及江苏省镇江市文联副主席孙彤的贺诗。
        分享会由自牧兄亲自主持。听着他因急切而难以听清楚的语言,看着熟悉的场景,我恍惚感受到数十年来自牧兄对青年作者的力挺与扶植,感动之余不禁莞尔:终于轮到我了!
        三十多年来,自牧先生在自己的主业——省委机关医院领导的繁忙工作之外,坚持日记写作和研究,广泛联系着当代名家如孙犁、峻青、陈左高、王学仲等前辈,也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省内外的同路人,呼朋唤友,为中国的日记文学摇旗呐喊并脚踏实地奉献着。他的日记是时代的切片,记录着市井百态、文人轶事,随着时间推移,也必将成为文学生态研究者手中的瑰宝。与此同时,他还乐此不疲地做着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如一团不熄的火焰,燃烧自己,托举他人。我见证了他文海泛舟,笔耕不辍,成为国家一级作家、齐鲁书画家协会主席、垂杨书画院院长的发展过程。文坛中人称他为“好人自牧”“及时雨宋江”“民间文化守望者”“文坛苦行僧”“齐鲁文化义工”,细想起来,倒是贴切得很呢。
       2016年退休后,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仁们开始凝神聚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他说:“文化需要传承,就像火炬需要传递。”于是,文学馆、创作基地一处处建起来,如今已遍布齐鲁大地,读书的种子也生根发芽。我经常从报道中看到自牧兄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全省各地,我深深知道,每一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热情。
        很早我就想写一篇“自牧印象记”,却总觉得不知从何下笔。如今他已七十初度,我写下这些文字,却觉得难以描绘其万一。灯火阑珊中,我看见他斑白的头发,恍若积了多年的霜雪。自牧兄的脚步已不似当年在青岛时那样健步如飞,虎虎生风,可今天行走时依旧轻快,春风绕足,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谐,岁月静好。
于我而言,他是一个温暖的存在,是我永远的兄长。

        2025年7月17日于江苏大学
————
                           
       史挥戈,女,1963年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曾作为访问学者赴东南大学深造。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江苏大学赛珍珠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退休后任教于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出版有《竹林文学创作论》《沉香一缕》《秦淮名艳李香君》《李香君传》(合著)、《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9-6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