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go91 于 2025-5-17 17:07 编辑
今天咱们聊个脑洞大开但确确实实利国利民的事儿。 细心的老铁估计已经发现了——
从2025年开始,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增加了2天,也就是春节和五一分别增加1天,全年一共13天; 除此之外,许多省市近年来还在探索带薪休假、学生春假和秋假,大伙儿的实际休假天数很可能不止13天。 如果在算上平时的双休…可以说未来中国人的休息时间一定会变得越来多长。 就连许多昔日的996重灾区——互联网大厂都已经开始纷纷取消大小周,还有的企业开始喊话大伙儿: 下班走人,不要加班。 个小长假,春节休假起始时间从除夕到正月初二。 到了2010年,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游客人次2.54亿,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 短短11年,这两项数据分别翻了9倍和8.27倍,而同一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2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68倍。 2024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次7.65亿,国内游客出游总支出7008.17亿,较2010年翻了6倍之多。 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休假制度的第四轮调整,应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除2024年11月发通知明确了2025年多了两天法定节假日外,高层于今年3月16日还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文件明确提出—— 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你发现没?几乎每一次休假制度调整都伴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解决发展领域的需求。 眼下也不例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多放假、放好假已经成了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最廉价、最高效、最多方共赢的手段。 首先,保证带薪休假、适当延长法定节假日相当于变相发钱。 打个比方,隔壁吴老二月薪10000元,按做五休二,每月工作22天计算,日薪为454.54元。 如果当月多一天带薪休假,相当于多发放454.54元,如果全年每月多一天带薪休假或法定节假日,就相当于全年多发放5454.48元。 表面上看,落实带薪休假或增加法定节假日似乎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隐性成本,但事实上,这笔钱完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信贷手段形成对冲。 而且,与直接发5000多元相比,采用财政补贴或信贷手段鼓励用人单位落实休假弹性还更大,低息贷款、税收减免或现金补贴… 不仅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还有种主动权在我的既视感。 发现金、发消费券是发钱,发假期变相提高时薪或日薪也是发钱。 而这套逻辑恰恰也暴露了996的两重硬伤: 一方面封印了大家的消费积极性,因为工作太累、赚钱不容易,所以更不敢消费; 另一方面,将大家机械地留在工作岗位上,边内卷边挣不到钱,边际效益待商榷。 一不小心,闭环了… 其次,放前阶段搞“假日放水”确实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 咱们寻思寻思,到底啥样的人敢消费? 总结下来四个字:有钱有闲。 在薪资不变的情况下搞适度“假日放水”,刚好完美切中这四个字。 你要切换到一个网红旅游景点个体户的视角看,咱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十分简单粗暴的公式: 多放1天假相当于多卖200杯奶茶,这样就能给房东多交5000块租金或者给鲜果供应商结3万货款,兴许还能给兼职小妹发1500工资,兼职小妹拿着多发的1500工资,至少能创造1000消费… 由于人们有更多时间外出,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支出自然水涨船高; 如果人们有更多时间外出,那么,带动交通、住宿、景区、零售等行业收入增长几乎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除此之外,长假还是家庭消费比较集中的时段,购置新衣、添置家电和家居用品,或进行装修、婚庆等大额消费有一个算一个; 再就是文化消费也会跟着活跃起来:电影、演出、展览在假期通常迎来高峰,国庆档、春节档、暑期档其实都是吃了假日红利。 说一组宏观数据大家体会一下:截至2024年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31%,但消费只占全世界份额的13%。 从底层逻辑来说,我们早已不是嗷嗷加班拼生产的时期了。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正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第三,促进地域平衡。 关于这一点,大家其实都深有体会。 不少网友说:“所谓假期旅行,其实就是你离开了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看一看。” 就在今年三月份,经济学家李稻葵老师提出一个方案,非常值得思考—— ]能不能在五一黄金周,国家队拿出个几千亿甚至一万亿,只要你有身份证,去商场吃饭或者购物,25%由财政买单,即立打七五折。 李稻葵老师还提到:上海曾经做过一个实验,1块钱政府买单,能拉动4块钱消费。 这么一来,看似财政压力不小,但仔细想想看其实谁都不亏—— 消费上去了、生产就上去了,就业跟税收也上去了。]如此一来循环链条拉长,大家的集体经济活动也就被调动起来,而且循环链条越长,带动的经济增长就越多、参与人群越多,增加的就业也就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补贴的那1万亿早就回来了。 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依然坚信:按身份证无差别发消费券效果一定比发现金来得更痛快。 反正我自己来说,你要给我发1000块钱财政补贴打我卡里,连想都不用想,我肯定存银行里。 这么想的老铁一多,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 140万亿居民存款的雪球越滚越大,堰塞湖带来的银行净息差压力也跟着水涨船高。 可如果是按人头儿无差别发消费券,那就彻底成了精准滴灌,真正把补贴发给愿意消费的那群人,从而保证“弹无虚发,不放空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