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李耀奎:致敬,品读好人自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4 1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立题阳光直白,颇有广而告知的意味。其实,没什么。我说什么是我的事,你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只是一个倡导,只是一个期待。
      当文学艺术作品失去读者、唱着挽歌自赏自怜自悲自叹的时候,当文学艺术作品逐渐走样失形、嫁接移植创新无新、左顾右盼的时候,你的坚守与从容,宛若一缕清风,犹如一朵祥云,给了那灰暗的文学艺术的天空一抹亮色。
      当人世间逐渐失去温度、彼此猜疑相害、互设心狱、道德遭遇一次次沦陷的时候,你行进时带着一身光芒,我行我素,无怨无悔,坚定地捍卫了人的良知,努力把人性的底线推高。
      你心里明明亮亮:写作不能只写给写作的人看,也不能只写给研究者和评论者看;人世间相处不能没有温度。
      似乎,你想横空出世般作一声长啸,或呐喊,但你没有。你没有这种资格,你也不想有这种资格——站在权力的制高点或道德高地,以俯视的架式,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你不想说教,也不想对谁规训,更不想成为万众仰望的楷模。你说,那样会很霸道,也极不道德。你只想做好自己,让心里干干净净,让生活平平安安。
      你不想被人称为“好人自牧”,这称呼,在文学艺术界越叫越响,几乎传遍省内外。
      他就是我的学兄、山东大学作家班的同窗好友邓基平。自牧是他的笔名。我却习惯称他老邓。
20250414185226front1_0_815174_FrN_Gpmj_avoLiI-vC81bofIA41I.jpg
      今岁入秋,是老邓的七十寿辰,出于老友旧谊之情,专此拟撰拙文记之,祝贺学兄大寿!
      实话言之,“好人自牧”之称谓,可不是三两个人的感动、头脑发热、即兴喊喊的表意客套,而是凡与老邓接触过、相处过、交往过的千人万人的共情共识!
      几十年一路走来,老邓对人对事,都认认真真,从不敷衍,日积月累,他把生命经营成两座大山,一座是“艺”的大山,一座是“德”的大山。艺的大山峰高峻拔,难以攀登,仰望之让人恭身震撼;而这座德的大山,无峰无势,横亘于天道人心的地平线上,观之远远难达,不经意间又在身边缭绕,朴实无华,难以仿效…….
      德艺双馨之人,世上少之又少。德艺双馨之誉,总在等着配用之人。老邓啊,学兄幸哉!用在你身上名副其实!
      让我们靠近观瞻老邓的那座艺的大山。
      他的藏书。
      走进老邓的第一书房“淡庐.百味斋”,仿佛被一种什么神秘催赶着,又马不停蹄地走进他的第二书房“日影书坊”。让人惊愕,让人哑然。想说点儿什么,又不知说什么。我开始呼吸短促,气有点儿不够用。我跌坐在给予阅读的滚动椅上,激动地翻动书籍记录档案,上面已过万册的数字愈让我惊愕哑然了。在时下世风日下一切向钱看的世俗潮浪中,莫要说有这么多藏书量的家庭如凤毛麟角,就是有书房的家庭犹如吉光片羽,也是少之又少了。
      老邓,向您致敬!你拥有这么高量的书房本身,就值得骄傲!你没存款,你没物资享受,你把你全部积蓄都买了书,买来了文化人的追求与尊严!
      我歇了口气,深深呼吸了一下,奢望能获取书房更多的给予。我贪婪快速地浏览着书房的角角落落,在书房里,看不到墙,书房的墙全被顶天立地的书架遮掩了,书架上,装满了厚厚薄薄的书,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有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书法、绘画等各类书籍,还有政治、经济、社科、方志、习俗、自然、地理等各类书籍。
      老邓为了心爱的文学,为了不再庸俗愚昧,做了极为丰富的储备。我久久想像着,深深感受着,这书房带给我的开悟…..哦哦,在这书房里,装着整个世界,装着无数个言必惊心动魂的智慧的大脑,也装着全人类几千年闯过枪林弹雨的文明啊!在这书房里,收藏了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收藏了人类悲喜壮观的故事。在这书房里,你能听到四海波涛汹涌之声,你也能看到五洲激荡的风云。老邓啊,你破万卷的读书,你妙语连珠文彩飞扬的有神之笔下,你才思喷涌如泉的五车学富……都滚滚缘于这体大博纳的书房啊!
      我不知不觉地陶醉着,想像着,坐在这书房里阅读、发呆、写作,有那么多大家名宿陪伴,有那么多鞭子在眼前摇晃,不会感到孤独,不会感到寂寞,也绝不会产生懈怠……我由衷地为老邓祝福!
20250414185524front1_0_815174_FmB94c8RnKdTt46M4gh66A8o9y50.jpg
      他的写作。
      还在书房里发呆的时候,老邓告诉我:那一部部书里,哪一部不是都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天赋?!……是的,谁读过万卷书,谁就拥有了一万个人的全部智慧!
      老邓没有辜负他的书房,没有辜负那些书籍,也没辜负他立志文学的初心。书们静静的在书架上坐等,期待着,期待获得主人的眷顾从而获得最大尊重。老邓的书,绝非官员们办公室里的书橱里的书籍,那不过仅仅是个摆设,是点缀、是装饰、是给别人看的。他们忙得焦头烂额没时间看。他们也没兴趣、也不愿意看。而老邓书房里的书,对他如饥似渴的精神,是食粮、是营养。
      岁岁年年,老邓自觉博取那些书籍的精华,自己的天赋被激活,才思如泉水在他血管里汩汩流淌,锦绣文章从他笔下喷礴而出……他获得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功。多年下来,他先后结集出版了散文集、随笔集、小品文集、序跋集、书信集、诗集、日记等等二十余部、一千余万字!这是他践言践行的丰收,也是他不负书籍努力后的结晶。
      老邓的写作,开始的选择很理智。他不写长篇大部头的书。当大家都在若颠若狂地如邯郸学步般模仿着欧美的样子,推崇着什么魔幻、什么黑色幽默、什么意识流、什么后现代等等各种样式,神模鬼状地比着葫芦画瓢的时候,老邓以巨大的定力,抗拒着,情绪没受丝毫牵动,一如既往地全神贯注,专注而安静地坚持他的小格局、写他的小部头!老邓写作样式的选择,并不是他随意为之的。他给我说过,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的出现,爱读长篇大部头的读者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写长篇只写给写长篇的人看、只给研究者评论者看的可怕倾向。如果作品失去读者,写作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写作的悲剧。老郭一直认为,写作的目的是让广大群众看的,不是只写给写的人看的,也不是写给研究者评论者看的。
      读老邓的小部头里的短篇,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和享受。他的文集,书体轻巧,样貌美观,书封淡雅、精致,每部都很袖珍,便于捧读,让人爱不释手。也方便携带,适宜在睡前、工作间歇、咖啡店、茶室、旅途中阅读,勿需太多的时间,就能读完一个短篇,接受一篇完整的感受。
      品读老邓的短文,感觉非要洗净手不可,最好也要选择一下环境,窗明几净,无噪音干扰,再置一杯龙井绿茶伴读。书的扉页轻轻打开时,墨香茶香,香气袅袅,香馥如兰,不知不觉,你便沉浸在老邓用文字结构出的那种意境里了。不久,心中的俗念杂思渐渐飘散,身心内外仿佛得到一次彻底洗礼,里里外外,清清爽爽,读着读着,就隐隐的感觉有些异样产生,又说不清楚,大约是自己的气质或学养在微微提升,愉悦的,舒缓的,甜蜜的,颇有些神圣的意味儿。
      老邓的行文,很干净,简约,洗练,清雅,他从不纵情放言,取意明亮。能感觉出,他写得很认真,理智,选词择字,都很谨慎,准确,惜墨如金。他擅用陌生字词,意在节省文字、写短文,缩短阅读时间。他懂得,行文用字,简单到了极至,就是深刻。老邓说,尽力把文章写精写短,这是对读者的尊重。他还说,启用那些不常用但还有生命力、具有表达张力的陌生字词,是对汉字的挽救,丰富常用字量。读老邓的短文,不但接受了他传达的情感,还激励启发你作出种种思考。
20250414185741front1_0_815174_Fq7GhZK5sTpAwIz8K8y9Xgfyhjuw.jpg
      他的日记。
      什么事能让人坚持50年不间断?!
      又一串数字,让人震撼,让人惊讶。老邓写日记就坚持了50年,从没间断过!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写着写着,意犹未尽,又协同朋友古农,两人创办起《日记报》,还有越来越惊人的是,不久,两人又创办起《日记杂志》!真不知老邓哪根筋出了问题,私人办报办刊,自己写稿约稿,编审,校对,印刷,自筹资金,自办免费全国发行……谈何容易?!你不是不清楚,国有机关办一份报纸、杂志,那需要一支多少人的队伍?!且还有出版社、印刷厂绑在一起,才能运转。你啥都不具备,却只有两个人,竟敢创办报纸杂志,你这不是自找没趣、自找苦吃、自寻栽跟头吗?太有点傻大胆了吧?
      万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担心,心诚则灵,金石为开。老邓办报办刊却出人意料的取得圆满成功!
      自1999年起至今,二十六年的坚持,老邓与古农致力于日记的传播,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先后共出版了78卷日记,在全省以及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们为泉城赢得“日记写作的重镇”之美誉。他们对日记事业的虔诚与努力,2006年在全国第三届日记文学论坛上荣获“日记写作与日记研究突出貢献奖”;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又被誉为“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满身载誉,一身光芒!
      文化界内都清楚,老邓他们对推动日记事业的发展,恰逢其时的启动,意义重大。这些年来,这种传统的古老文体,写作日记的少了,即使有写的也是写得很实用很枯燥,就像流水账,没有一点儿文彩,日记的存在走向出现一种颓势!失去了日记应有的文学性、有趣性。老邓他俩重新赋予日记的可读性,并同时强化了日记的原始的记事功能和给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的功能。
      诚然,老邓的日记写作,绝不仅仅提供这些功能。他给日记注入了文学因子,再三强化日记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老邓最反对把日记写成枯躁的流水帐。他把日记当成散文、随笔写,虽然也表现出记事的功能,但不仅仅这个功能。老邓以自己的成功实践告诉日记圈内的同仁:日记是完全可以写得漂亮的,或者说更文学!
      老邓与古农把日记事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搞得轰轰烈烈,风声水起。
      鉴于老邓在文学创作和日记写作所取得的成就,2002年,老邓晋升为国家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20250414185943front1_0_815174_FpixzFBoYuP5hgQWxG20rbtdh8Dj.jpg
      他的书法。
      书法也是文学艺术的兄弟姐妹。
      生活中,老邓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虽然,老邓已是一个全国文学艺术界知名的作家、书法家,但他依如往常一样,还是穿着那身普通的衣服,吃着百姓常吃的家常便饭。他依然看重频繁于新老朋友的往来。就如他在艺术的经营中,念旧心理沉重,颇有重拾挽救频临消沉艺术之大任,自觉自任传承之责。比如,他恰逢其时地提振“日记”的写作。这不,他又对大家几乎废弃的毛笔的运用以自己的行动作出倡导和推动!
      在这网络时代,当大家几乎弃笔不用、甚至很多人已出现提笔忘字的时候,老邓捏紧了一支笔不放——不是钢笔,也不是自来水笔,而是毛笔!很多人别说用毛笔写了,就连拿笔都不会!对现代人来说,毛笔已是几辈子都不用的写字工具了。
      可他老邓,伏案时总是捏着一支毛笔,写信,写文章,写日记。他对毛笔独钟崇之。写着写着来了情绪,就试着临帖仿拓,便热起书法来了!他写楷书、写行书,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每字落纸如豆,其功底愈积愈厚,几十年下来,不想说他的书法已达到的高度,只说把他的书法作品不管放在什么地方,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老邓的字。就像看郑板桥的字舒同的字一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格独样!能给书界增添一种样式,这也许就是成功。我们权且把老邓的字称作“邓体”吧。
20250414190044front1_0_815174_FsK7BHFaxxQoXysHV8o95r2mnw5n.jpg
      我常常在心里琢磨“邓体”。老邓的字内敛外秀,给人一种把控的美。他行笔谨慎,从不纵情,收笔如雨漏注力,偶有张扬之笔,也能恰到好处戛然而止。其字之样貌,似乎有一点点儿弘一法师的字的影子,古意飘溢袅袅,把每一个字轻轻笼掩了。文朋诗友常常以拥有老邓的字而自足。我也常常拿出老邓的字在文朋诗友面前炫耀。
20250414190111front1_0_815174_FnP8ITg6zv6aqagKPDJxF04x8dti.jpg
      他的收藏。
      从古至今,收藏,也多是文化人的一种嗜好;仿佛是文化人的一个硬件。
      收藏养人,特别养文人。
      老邓的收藏,起步很晚,是在他有了收藏的条件之后。他的收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一般来说,收藏是一种隐形的财富积累,其藏品价值,会随着社会经济情况和世界安定与动荡情况而变化,跌涨起落差别巨大。所以,收藏的经历就是等待,等待藏品升值,一旦机会出现,马上把藏品卖出变现。而老邓的收藏,对比一般人的收藏,正如南辕北辙,路同途异,是完全不同的。老邓的藏品,都承载着浓重的情感,只是为了尊重,为了纪念和传承,是一种真正的收藏,永久的收藏。若用钱与老邓的藏品挂勾,那是一种对藏品的亵渎。老邓的藏品因为太珍惜,所以无价。
      事情是这样的。老邓的品性高洁,自幼好友。成年工作后,特别是在他喜欢上文学创作后,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在他创办日记报刊的那些年,他还无偿为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编选各类文集、书画集200余种,为文朋诗友免费寄赠自己主编的日记报纸和杂志,免费寄赠自己创作出版的书籍,一直保持很多年。对一些年事已高的大家名宿,老邓常常不顾路途遥远劳顿,亲身登门拜望,送书送报送杂志,面对面请求意见,聆听教诲。
      文朋诗友们感动了,特别是一些大师级的老人,也心动了,为文学书画艺术界能有老邓这样的后辈而感到安慰。
      于是,大师们欣然地颤抖着拿笔的手,为老邓题字、作画、赠书签名,还为老邓书写发送多封信件。大师们为老邓寄赠的这些字、画、信和签名书籍,正是老邓最珍贵的藏品啊!
20250414190233front1_0_815174_Ftfq17t7Protr-8MhFfXPcBBjbyP.jpg
      几十年下来,老邓收藏的信函大札,有孙犁先生的16封,峻青先生的50封,王学仲先生的120封,上海钱君匋先生的2封,老舍夫人胡絜青的2封,还有钱钟书杨绛夫妇的1封,浩然先生的1封,共收藏名家书信千余封。省内名家师友的此处不记。收藏名家签名赠书五百余册,名人题字书画百余幅。还收藏了百余枚精致的印章……
      老邓把这些珍贵的物件看成宝贝,怎么摆放都不满意,怎么存藏都不够珍惜。琢磨来琢磨去,他终于决定,对赠书单列书柜封藏,对字画信札另入箱芨秘存。
      收拾妥当藏品,老邓才感觉到很累。歇口气的时候,想想这些藏品,他忽然感觉到一种责任,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那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前辈对后辈的勉励与期待。
      从那以后,很多时候,老邓琢磨着那些丰富而贵重的藏品,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曾几何时,初步文坛时,那一个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自己连顶礼膜拜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能见一面这些大师了。如今,自己有何德何能,居然能来到大师家里拜访,并还能与大师面对面交流。更叫人不敢奢望的,竟然还获得了大师们赠送的众多礼品作藏品。
      老邓每每陶醉着的时候,就清醒了。他决心要努力写作,努力传承大师精神。
      老邓自从拥有了这些藏品,吃饭香了,仿佛文学创作的底气也更足了。
      老邓的文学创作,取得骄人的成功。他出了大名,享誉全国文朋诗友间。
      他的藏书、他的写作、他的日记、他的书法、他的收藏……在老邓的人生结构中,这一件件文人的硬货,犹如一块块巨石,积日累月,为老邓堆起那座“艺”的大山,令人叹为观止。
20250414190402front1_0_815174_Fvohg46VzXEQKvutl16mgc0PmEg3.jpg
      让我们再走近老邓的那座“德”的大山吧。
      我一直以为,生活日常里并不那么需要太多的英雄豪杰。相反,生活里却离不开许许多多比普通者略善一些略好一些的普通者。说实话,忽然撞上机会,大约多数人都能大吼一声“有俺赵子龙在此”,进而冲过去奋力而为之的。也就是说,比较言之,英雄好做,而略善略好者却难为之。也许,这是认知的大错。
      我的同学老邓就是这么一位略善略好的普通者,从不显山露水。
      可以说,结识老邓是生活里的一种幸运,也是我们那个作家班的幸运。班里同学多数来自全省各地,只有几位同学家住省城。而老邓一点儿也不隐藏,竟以省城生自居,见谁就给谁说。但他绝不是仗着家门口读书向我们耍横,而是告知各位同学:俺家住本城,各位遇啥难,说!共同解决!他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果然麻烦扯不断地向他围攻:粮票不够,找老邓;钱花超了,找老邓;去医院看病,找老邓;观光景点,也找老邓!老邓的脸上带着笑,一一接受。
      老邓就是这秉性,不怕麻烦,喜欢帮人。
      凭心而论,聚首省城读书,我们都已是成年人,求人羞答答的年龄过去了,需求自然多,有事就直呼老邓,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班里同学,多数都得到过老邓的帮助,还常常请同学们,去他家做客。向同学们介绍泉城文化景点,向同学们介绍他的藏书,向熟悉的报刊推荐同学们的稿子,给同学们引荐拜访名师名家指点……不怕同学出名,甘做同学的肩膀,一个江湖,相濡以沫。
      同学们都喜欢上老邓了。
      喜欢他的那么多藏书,喜欢他的学识渊博,喜欢他好客的热情,喜欢他的装帧精致的文集以及他的词彩飞扬的文笔!同时,还惊讶于他那通天通地的结交广泛的人脉!特别是,同学们看重他老邓颇带亲情味待同学的人品,掏心掏肺的交流,不论谈什么,还是求他帮什么,他都能笑笑地接受,把同学们当兄弟,从不藏拙隐秀,心里想什么,便赤裸裸的亮给我们。……细节就不细说了,你想把老邓的闪光点都写出来,你会感到文字的局限性和无力,你就是穷尽词语,表达的结果也是难达万一。
      说起老邓,特别能让我炫耀的,是我与老邓比同学们还多了一层关系!那是我因文革辍学,本想着将来深造于高等学府,成材当作家,万难料命运偏偏捉弄我,一头撞南墙上了,迫于无路可走寻新路,当上了兵,成了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民卫士,驻守淄博周村!而老邓就是周村人,我们曾同在一块土地上吮吸过营养,我们曾共同拥有过一个大地母亲!又万难料,兜兜转转,上帝又让我们在大学里相遇,实乃千年缘份啊!也许,遭遇了不该有的遭遇,受到的人间的缠斗损毁,上帝会转着弯儿给你补偿。从那,我与老邓就“老乡”相称。“老乡”三分亲,缘于这层关系,我便多了几分理由去老邓家做客,自然也就比同学们亲近了许多,随之也便得到老邓更多的帮助。有件事一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散文选刊》要为我编发特辑,这对一个刚刚写作不久的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是,编辑部来函催得急,还要与特辑同发一篇名家对我作品的评论!这真把我难住了,哇哇,在省城,咱眼前一片黑,去哪儿拜请名家写评论?急得我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焦灼踌躇的无奈中,老邓就忽然地出现在我面前,就神一般地拿出他代我请名家写好的评论!!这背后,我不知老邓做了多大的努力,才解决了我这燃眉之急!这该让我产生一种什么样级别的感动?!……..我禁不住心中的冲动:老乡万岁!向老邓致敬!
      省城就读的那几年,谁也说不清,老邓为作家班、为同学们,到底付出多少心血?
      更感人的是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彼此的信息都是从老邓那里获得。毕业后的两次同学聚会,都是由老邓跑前跑后张络穿线。毕业后的岁月里,,少不了同学们赴省城办事,也都由老邓接待并协助。作家班的缔造者、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孔范今老师身体染恙、直到病故,都由老邓代表同学们前去看望、悼念。后来,决定在沂源桃花岛设建“山东大学作家班纪念馆”,大家推选老邓为建馆总顾问。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好玩的虚衔,工作千头万绪。建馆意味着什么?这可是山东省文学艺术界一件大事,更是同学们心头的一件大事,万一有什么闪失,吃不了兜着走。
      老邓不说别的,拨冗一切世俗繁杂,立刻走马上任,把家作为建馆指挥部。征集同学们的文学创作简历和本人作品,征集山东大学授课教授的简历和本人作品,搜集有关作家班的资料和照片,还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大师名家们为纪念馆题字、赠藏本人著作,同时并还着手撰写、编发、出版《山东大学作家班纪念馆开馆纪念册》;馆址那边,内部如何结构,将来如何摆放,馆内外的文化氛围如何点缀渲染…….等等等等,事无巨细,全都需老邓亲身亲为、拍板敲定。样样件件,多少事呀,遗忘了哪一件都将是大错特错!还有,还要恰到好处地把控好建馆速度,确保按质按时顺利开馆……..谈何容易?!其实,同学中也只有老邓能挑得这副沉重的担子。
20250414190746front1_0_815174_FjnSTTt_eQRmSqwKBy9NsK4DSFwW.jpg

同学们都为老邓捏着一把汗,直怕他累垮了身子退下来,耽误了开馆。大家都劝老邓,要悠着点儿啊。可是,实实在在的事逼那儿,甩不开,放不下,劝他放缓脚步也没用。一向干事爱拼的老邓,那些日子里,全身心地投入,忘了自己,忘了家,从早到晚挂着一脸疲惫的倦容。其实,老邓心里始终清醒着,他知道建馆的意义,也明白建馆对文学爱好者、对山东大学、对全省文学艺术界,意味着什么。他更知道“总顾问”这个称呼的份量。他也知道累,也想停下来歇歇,但他没找到歇口气的理由,直到顺利开馆。老邓圆满完成了任务,圆满了同学们的心愿。

开馆后,大家又推举老邓,为山东大学作家班纪念馆馆长。

我与老邓的新情旧谊,砍不断,理还乱。我曾给老邓说过,我于作家班,是我命运的一种错配!毕业不久,我文学创作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打算大干一场。没想到,又是一个万难预料忽然出现。去医院查体,我却患有颈椎病,且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须尽快手术治疗。我如塌了天,很快做了大手术,在颈椎处还安装了进口钢板。出院时,医生很风趣地告知:颈椎离命很近,需好好养护、好自为之吧!我不能勉俗,文学与命,我选择了后者。家人们数落我,说,我的病,跟读书写字很有关系。我看着那半屋书,怒火胸中烧,恨不能把房子把自己都烧掉。从那,我便告别了读书写字。后来,老邓知道了,连连给我写信,劝我先恢复正常思维。再后来,他就给我寄书寄报寄他最近发表的新作。我深知学兄的爱意。他是想拉着不让我掉队。前后想想,我很伤心。我告诉老邓:我命里没有文学,往后不要搭理我!!你想,虽然我从小学就喜欢文学,但是,正是读书的年龄,文革不让你读;投笔从戎也许能碰上一个好职业适合搞文学,偏偏又让你开汽车,住着集体宿舍,从早到晚抱着个方向盘天南地北的跑,哪还有什么狗屁功夫和心情搞文学?!眼看就要进入中年,为了文学之爱,决心厚着脸皮与职业对抗一下,工作消极点儿,手里抓紧点儿,写点东西试试看,万幸,竟受到了多家报刊的错爱,作品发表了,小名气出去了,直到进入山东大学作家班,直到命运中又出现一次万不料!

是的,我命里没有文学。

那以后,因为我再也不写作品,我便羞于再与作家班的同学联系,并刻意疏远同学。可是,老邓依然坚持给我寄书寄报寄杂志寄他的书法作品。我知道老邓的深意:他是不想让我掉队啊!

但我不行,我很自卑,没有作品就没颜面在同学面前晃来晃去的。我一直记恨那个时代的贫穷。贫穷给我留下了精神上和肉体上两种顽疾,成了我的不治之症。精神上的是我因贫穷产生的自卑,一直约束着我很难走到人前。肉体上的是因贫穷而缺乏营养造成的我的颈椎病,颈椎病给我下了拒绝文学的死命令。

我心里很苦;我苦我热爱文学却远远地离开了文学。我知道,老邓一直在暗中关注着我。很长一段时间,老邓也跟着我一起苦。

老邓后来的发展,着实让我高兴和羡慕。他不但文学专业水平高,而且他那人品,他走哪里都让人喜欢。他的工作单位,是省委机关医院。本来,他偏爱的文学以及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单位的专业一点也不搭边,可医院的上上下下都喜欢他,大家都推举他,让他当上了副院长!

后来,老邓年龄到线,从单位退下来;刚刚退下来,就被一个新领域盯上了,领导和群众又都推举他,当上了齐鲁书画协会的主席!

上任后,老邓就马不停蹄地跑基层,帮助城区以及全省各地市,建立起多处书画院,同时又在全省各地,建立起多家书画创作基地,改变了过去散兵游勇的现状,让书画家有了自己搞专业的家。2023年,在垂杨书画院成立时,老邓又被推举受聘,出任垂杨书画院院长!

640 (1).png

老邓凭靠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短短两年时间,便使书画院名声鹊起,其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已颁证聘任了二百多名特聘艺术家。从那,垂杨书画院的活动接连不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团结了一大批省内外书画家朋友。

老邓的秉性,就是爱帮人,愿为他人做嫁衣。

谁都知道,时间、环境、精力,对一个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写点老邓的细节。

好几次,我试着给老邓去电话,探究一下他在干什么。每每电话里都是这样的回答:我去车站接朋友或送朋友,我在茶室陪朋友品茶,我在酒店陪朋友就餐,我在陪朋友观光景点,我在给师友寄书,我在给师友写信…等等等等,给他去多次电话,a他却没一次在写作。可他的著作却一直都在一部接一部的出!这可真就奇怪了。我猜不到,他是在一个什么时间里、在一个什么环境中,在一个什么精神状态下,写作的呢???假若他对那些杂芜的琐碎事,或拒绝、或躲避、或直接向友人说明,我正在写作,这都未尚不可。如果这样,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写作出版的书会比现在多几倍,同时还可以生活得悠哉游哉。当然,如果这样,他老邓就不是现在的老邓了。

扪心自问,你能做到吗?

比如,你正在写作,或者你正在整理你的书房,你会怎样面对师友的来访呢?

我还知道,不管购买什么东西或者办什么急事,老邓都认真排队,就是前边有熟人喊,他也绝不会夹队。他假若去乘公交,本来前边有一空座,他快几步就可以坐上,可他,故意走慢,让别人坐;假若他已坐上了,忽又来了大他几岁的人,他便站起来,说,坐麻腿了,站起来歇歇,您请坐。

老邓的细节是写不完的。他的行为是他的秉性和品质决定的,是改不了的。

说不清楚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感动,我找寻到老邓的笔名“自牧”的出处。《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哦哦,我明白了,明白了老邓的取意。从不显山露水的老邓,恂恂然,谦谦君子也!如是定义老邓,我想是最完美的了。

老邓常以“布衣自牧”、“乡人自牧”自称或签名,而老邓在全国文学艺术圈、日记圈,却享有“好人自牧”和“文坛及时雨”之美誉。山东师范大学九十二岁的著名教授宋遂良说:自牧是济南的孟尝君,他代表山东和济南,招待了无数过往齐鲁大地的作家艺术家朋友。是的,凡到过济南的外地文学艺术界友人,都以能不能见一面自牧而感到满足或遗憾。

世道人心,硕望必归啊!

640 (2).png

老邓的谦恭没影响大家对他的敬慕。

老邓,德艺双馨。你给了我许多人前的骄傲,我向您致敬!

久不与老邓唠叨了,想多说点儿。谨以此心此情,为老邓七十寿辰祝贺!

善行如光,福泽绵长。

有诗曰:

山不争高自成峰,
水因善下终成海。
为人有德天必佑,
善行无求福自来。

640 (4).png
      作者自画像:李耀奎,齐鲁一方穷村瘦土上生,与共和国同岁,双亲躬耕于田垅,却望子如星光璀灿,遂籍此取名。鄙人偏偏无志无才,且性怪癖,爱独处,好闲思,不喜热闹景儿,安于淡寞。被人取笑的经历,本不屑启齿告人,却无奈公布在脸:肤色黑黑,皱纹条条,贮满春夏秋冬。正值身个增长,赶逢大饥之年,恰在寒窗苦读,巧遇文革浩劫......念书、务农、当兵、做工、读成人大学、在机关听差。“而立”之后忽心血来潮,匆匆与文学结缘,为实现作家梦,挑灯涂鸦,着实拼了小命。诸多诱惑中,幸有习作变成铅字获奖。仅此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5-20 0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