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07|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215)东红埠岭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3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4-13 17:46 编辑

    东红埠岭村,北与验货台村一岭之隔,南与木头山村遥遥相对,东与状元沟村是近邻,西与西红埠岭村相接。320户,962口人,耕地520亩。
   据村碑记载:东红埠岭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年),由孔、邱、傅、邵4姓从陕西迁此建村。 因址在红粘土岭东,故取名东红埠岭村。
     传说,在明末清初的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这里既没有风的呼啸,也没有云的飘移。就在人们已经进入梦想的时候,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龙卷风从天而降,等风过后,住在这里的人们惊奇地发现,粘土岭变成红的,人们改叫红埠岭,因址在粘土岭以东,起名叫东红埠岭。
    据记载,东红埠岭村自明洪武年间建村属东乡黄山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1939年4月重新划乡,东红埠岭属当峪乡,1946年隶属颜庄区;1958年10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颜庄人民公社改称为颜庄办事处,下设乡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县级)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地级莱芜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东红埠岭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东红埠岭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东红埠岭村,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朝时就创了办私塾。民国初年与周围十几个村联办建成小学,高原良就是民国时期第一个师范生,1938年入党,回乡后利用教书身份,发展党员,组织村民开展对敌斗争。1980年中学班与港里中学合并。自1977年至2023年先后考取大学生235人,值得骄傲的是,东红埠岭村还出了一个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高云龙,1958年12月出生,1985年5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工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木偶戏和莱芜梆子演唱是东红埠岭村的传统艺术。乐队也经常义务为邻村婚丧嫁娶奏乐,一直沿用于今。艺人们自制道具和乐器。据说,莱芜梆子剧团成立时,团里使用的乐器,其中有不少就是从该村借用的。从上个世纪初以来,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能准时的看上艺人们的精彩表演。
    东红埠岭村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对敌斗争坚贞不屈,前赴后继。1938年村中就有34名青年参加八路军,他们是高甲三、高太庆、刘子尚等。
   1939年日军侵占莱芜,安仙村有其据点,阎团占据南冶。因在1938年就由东红埠岭村、吊鼓山村、西当峪村、木头山村四个行政村建立的党支部一直设在东红埠岭村,加之这个村的党员入党最早,党员最多,当时的县委书记经常来该村指导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恨怕,所以该村经常遭受日、阎的烧、杀、抢、掠。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4-13 17:47 编辑

    1940年2月日寇、阎匪到该村要抓党支部书记高占云,威逼村民交粮交钱落空,便恼羞成怒,烧毁了东红埠岭村房屋380间,抓捕30多名村民为人质,并掠走了牲畜数百头。
    东红埠岭村民为保护家园,奋起反抗,一次次给敌人以深重的打击。敌人更把该村视为眼中钉,多次对该村实行惨无人道的报复。
    1947年7月土匪头子阎继光率领还乡团重兵进攻该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批的村干部、党员、民兵、村民惨遭杀害。他们是八路军地下联络员刘向永,农救会副会长高占雨,民兵队长吴守常,民兵高太全,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伤员高太发。其中高占发被活埋。
   这次还捕走了曾在苏联学习工作了八年,1938年入党、受过党重点培养、时任当峪乡参议会长的高占云,另外还有共产党的干部、村民40多人。高占云由于坚贞不屈,最后被阎匪杀害,其他村民大部分也被杀害。
  1948年春,洪涛、陈明达领导革命队伍进入该村,村民纷纷志愿参加,掀起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大动参”高潮,27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威震战场,南征北战,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莱芜战役间期,东红埠岭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土改后,东红埠岭村按家庭人口分到了土地,只因家家户户缺劳力,缺生产家伙头的原因,1950年村民自发的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初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东红埠岭村加入了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东红埠岭大队社员挖野菜,吃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东红埠岭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四清:就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在工作组的领导下,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从”我的一张大字报”开始,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东红埠岭大队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为解决缺水问题,1967年东红埠岭大队在村南人工打深井一口,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汪(湾)水、泥水的历史。为提高粮食产量,集资几万元请钻井队打深井两眼,首次过上了站在地头看水流、早年也能保丰收的日子。
   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东红埠岭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东红埠岭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当时的顺口溜是,生产队的记账员,穿的是人造棉,人造棉是蓝的,全部是贪污的社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大队对走资派,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进行了上墙、批判、整治。
   1971年东红埠岭大队开始“农业学大寨”,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说了算,定了就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大寨田里比比看!广大社员积极响应,整平土地、围堰,填洼,增加耕地面积。
   1974年东红埠岭大队革委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
   为进一步扩大浇灌面积,在东红埠岭大队党支书刘庆元的带领下,民心凝聚,形成合力,披星戴月,义务出工出料,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于1976年建成了两座大型扬水站,从此该村东南、西坡的耕地可以得到全部灌溉。
  1979年东红埠岭大队开始分地到户,生产队解散,拉犁的牛宰杀。社员不学大寨学小岗,地里到处是撅子,好地、孬地分的一片片,老婆孩子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
    1980年东红埠岭大队成立了村委会,大队革委改为村民委员会,从此以后社员改叫村民。
   1982年12月, 东红埠岭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东红埠岭村的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经济意识。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村民高开玄等人开办私人银行,创办实业。如造酒、开粉坊等,组建了木车队,专替周围十几个村运大块坟石、碾磨石料、碑石料等,在当时很有名气。
   1994年东红埠岭大力发展经济。建了多处石料加工厂,就连“地瓜石”和“石猴子石”都卖钱,经济收入十分可观。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购置了大车,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村。
   1995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在村北建水塔一座,铺设地下管道2400多米,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又集资38万元建成了一座大型砖窑。增加了村民收入。
   1997年东红埠岭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1999年东红埠岭村两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划出了桑园、果园、生姜种植示范基地,扶持家庭养殖,形成多元化生产格局,给村民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 ”。东红埠岭村民认识到了修路架桥的意义。早在清末就在村南建了两座美观而又对称小石拱桥,起名叫“兄弟桥”。
    2002年3月,在村支书高伟的带领下,对其中一座桥进行了整修。在桥上安装了防护设施,拓宽6米,平直了北至验货台村、南至木头山村全长7公里的主干路,进行了路面硬化,使粘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彻底改变了道路差的面貌。
   2017年东红埠岭村的村民们自发的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让后代瞻仰本村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英模,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2022年东红埠岭村,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环境进行了治理,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到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东红埠岭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9000多元。
    东红埠岭,明洪武年间建后,杨、周、高、田、刘、吴、管、吕、张、段等姓陆续迁来。如今村中孔、邱、傅、邵、杨、周6姓无传,现今高、田、刘、吴、管、吕、张、段8姓,村民不分宗族、多寡、贫富,民风淳朴,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13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