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据史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黄花店村隶属四区中的黄花区,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黄花店村隶属莱芜县颜庄区,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隶属莱芜市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黄花店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销颜庄镇设立颜庄街道办事处,黄花店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黄花店村有众多的古宅,大多数明末始建,后经不断扩展整修,部分延续至今。其中,保存较好的是黄宪华所居住的古宅。此宅原为吕家古宅,后被黄姓先辈购置并居住,此宅南北走向,中轴自南至北共设九重门,最南门之外是花园,正门有中门和偏门,其中中门只在重大节日或有贵客前来方开。
在整个九重门主体建筑的西侧,为当地较为著名的“九间九尺朝阳屋”。所谓“九间”,指的是房屋自南向北,依次格局为三间、四间、两间,合计为九间屋;“九尺”,指的是房屋的宽度;“朝阳屋”则指的是九间房屋面东而建。
黄花店村另有一些保存较好的旧宅的附属建筑,如带有垂珠连龙装饰的古宅门楼等。还有被改造过的古今混搭的一些民宅,虽然主体已被破坏,但从残存的房檐雕刻,门枕腰枕、雕花窗棂等细节能看出黄花店村当初的繁华景象。
在革命战争年代,黄花店村民做出巨大贡献。莱芜战役中,妇女摊煎饼送前线;村里组织的担架队随军南下,一直打过长江。
解放后,黄花店村民先是自发组织变工组、互助组,后来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直至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庄稼丰收,但未收获好。共产风、浮夸风猛吹,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