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张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954亿,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
民国初归蒙阴县;1940年7月属七区黄庄乡;同年划归沂源县;1961年从黄庄划出成为独立的行政大队。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黄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黄庄镇改为汶源街道。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胡家桥村为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胡家桥村有,胡、董、张、冯、王、李、刘7姓。胡姓、张姓居多。村民不分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胡家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期间,莱芜战役,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
1953年胡家桥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共有11户,社长胡士庆,村民按四六分粮(地四劳六);1957年成立高级联社,社长胡士庆,村民按三七分粮;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当时,国家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1961年从黄庄划出成为独立行政大队。1964年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
1972年胡家桥大队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整修荒山,新增耕地百余亩。1973年以前,胡家桥村水源条件极差,只有一口水,只能维持人畜用水,浇灌面积根本谈不上。
1973年,大队领导组织社员搬运土石方3000立方米,建起了一座塘坝,缓解了该村水源条件差的矛盾,使一部分耕地得到了灌溉,农作物由原来的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村民生活日益改善。
1974年遵照毛主席的”斗则进,不斗则修,不斗则垮以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的指示,社员挖土方,打水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大增。
1980年成立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90年,胡家桥村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为了彻底解决灌溉面积,1999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村领导又筹措资金10万余元,打了一眼深井,使胡家桥村民全部实现水利化,彻底改善了灌溉条件。
1999年底,村党支部又把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群众深爱鼓舞,热情高涨,克服了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等困难,奋战一个月,搬运土石2000立方米,铺设地下管道8000米,修建20立方米的蓄水池3个,花费资金3万余元,把清澈的泉水送到了家家户户,村民望着院中哗哗流淌的自来水,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胡家桥村历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23年胡家桥村考入大专院校的有55人(第一人为1993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张德成)。
胡家桥村民,手工艺人颇多,如,石匠胡水正,木匠冯孝和,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跨世纪(2000年)后,胡家桥村的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运输业、装饰业、种植业如雨后春笋。如,运输专业户胡玉军,贩运大户张发山,建筑业户胡水正。村民也由生产队时人均不足百元增长到2023年的18000元。胡家桥村民由温饱奔向了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特别是归济南后,胡家桥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还加快村庄绿化、美化、硬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