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6|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67)刘家庄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刘家庄村,东依汶源街道,西、北与黄庄一村相连,南与马家庄村相接。莱(钢)韩(旺)公路穿村而过,公路将村落分为两部分。165户,500口人,耕地387亩。
   碑文记载:以姓氏冠名为刘家庄。
   传说,明宣德十年(1435年),天气大旱,人们吃不饱穿暖,刘姓从诸城一路乞讨此地,看到这里土地宽满,有岭、有水,比在诸城强,便定居下来。后因继无嗣,过继沙岭子村民春和公,刘姓以祈人丁兴旺,立“春和碑”一座。该址刘姓多,以姓氏冠名刘家庄。因牛泉镇有南刘家庄、张家洼街道有刘家庄村,民间称此村为东刘家庄村。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截至2013年,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蒙阴县北一区,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黄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黄庄镇改为汶源街道。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刘家庄村为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1-11 09:17 编辑

    刘家庄,村中有一条小河,舒缓静卧,南流汇入牟汶河上游。河东叫东庄,河西叫西庄。西庄街中心有一株古槐,虬劲苍郁,三四人方能合围。一年四季树上栖息着各种鸟儿,古槐树洞可容数人藏身。由于年代久远,有人说树有灵气,旧时每逢过年过节还能享受人间的烟火。盛夏之时,村民都聚于此处乘凉玩耍。1958年大炼钢铁时,急需木材被毁坏。
    据说,刘家庄一刘姓村民在毁树的前夜,看到一白胡子老头从树中走出西去。意思是这颗树枯萎、没了灵气。传说古时候,距老槐树十几里的地方住着一家财主。这个贪婪的老财主有三个女婿,大女婿和二女婿家里都很富有,只有三女婿家境贫寒,老财主和两个女婿都看不起他,找茬儿刁难他。有一年冬天里的一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老财主对三个女婿说:"天这么冷,我年纪大了,你们三个每人给我买件棉衣,五天后送来。"五天后,大女婿送来了裘皮大衣,二女婿送来了貂皮大衣,老财主高高兴兴收下了。三女婿家里穷,东拼西凑做了一件单衣给老财主送来,老财主气得七窍生烟,接过单衣扔在了门外,三女婿感到很难堪.晚上,财主把大女婿和二女婿安排在暖烘烘的屋里,让三女婿住进了四面透风的牛棚里,想把他冻死。那天夜里,北风呼呼地刮着,寒气袭人。老财主把两个大点的女婿叫来诡秘地说:"我想这么冷的天老三一定冻得差不多了,你们俩偷偷去看看,他死了没有。"两个女婿来到牛棚里偷偷一瞧,三女婿正汗流浃背坐在碌碡上摇扇呢。原来三女婿冻得支持不住,走到院子里扛着碌碡跑了十几圈,现在正大汗淋漓地休息呢。老财主和两个女婿都很纳闷,这么冷的天,这家伙怎么还满头大汗呢;他们连忙找三女婿问个究竟,三女婿说:"你们不知道,我穿的这件单衣就是岳父大人扔出门外的那一件,名叫'火龙单',天越冷,穿着就越暖和。夜里我正睡着觉,身上热得厉害,就醒了坐碌碡上凉快。"第二天,老财主备好宴席,把三女婿让到高位上,想要他那件"火龙单"。三女婿心想:哼!老家伙,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于是假装难为情似地说:"这衣服送给你也行,不过恐怕您老不会用。"老财主连忙向三女婿求教。三女婿说:"我这'火龙单'有个特点,天越冷就越暖和,走得越快越暖和。您可以骑着马跑一圈看,您要是感到太热了可千万要记住,要立刻钻进水里去.老财主穿着三女婿的"火龙单",骑上马沿着槐树岭急驰。本来天就够冷的了,他又骑在马上,自然冷得要命。老财主出去十几里,冻得浑身发抖,见前面有棵老槐树,树干空空的,便钻进去避风寒。他钻进树里,就再也没出来--他冻死了。老财主的家人见他骑着马出去好久了还没回来,就沿槐树岭一路去找。在古槐的树干里,他们找到了老财主的尸体。老财主的妻子看了看烧焦的树干,哭着埋怨老财主说:"裘皮大衣你不穿,偏去穿那'火龙单',千年古槐烧糊了,你还不往水里钻。"
离古槐的西边4米处,有一古碾和古井隔街相对,石碾经年累月,碾盘因长期碾轧而成槽状,虽然石碾已无大用途,至今却犹见其古韵。
   古井为青砖所建,取名“济民井”。由于年代久远,井台、井盘光滑细腻。现古井已埋,巨石犹存,从现存的雕花牛槽、巨型青石水槽中也能反映出村庄的繁荣兴旺。
自解放之后,刘家庄揭开了新的局面。1953年春村民自发组织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当时,国家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1960年至1962年,村民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村民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尽管贫困(医治战争创伤)每家姊妹们、弟兄们大都好几个,举国上下,过紧日子,即不欠内债,也不欠外债,努力缩小三大差别。
    “男的结婚保了险,女的结婚脱了产”,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年轻人不背房贷、车贷,一到过年,各家各户,邻里百舍,其乐融融。
    1972年刘家庄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始“农业学大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人民战争的办法,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教育有了新的变化,勤工俭学,政治挂帅,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学生不但学农,也要学工,学军。当时,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当家,民办公助。学生放学回家给生产队割草喂牛,冬天背着粪筐拾粪,春天给庄稼施肥。他们的脸晒黑了,可心练红了。那时候吃国库粮的高中生叫下乡知识青年,吃农业粮的高中生叫回乡知识青年。
    1973年11月,刘家庄大队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抓革命,促生产。改造大自然,夺取了农业的全面丰收。
    1974年,遵照毛主席的”斗则进,不斗则修,不斗则垮以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的指示,社员挖土方,打水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治猪脸地,标准是土地如面,堰直如线,外高里低倒流水,开发整平土地200余亩。  当时在社员中留传着这样的口号,是英雄是好汉,农田建设比比看。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天大的困难不不变。
    1976年村民刘增堂买车搞运输,在村里率先致富。年创利税10万元。接着村投资5万元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粉条厂,安排劳力20多人,产品远销外地。村民刘俊成是种植蔬菜能手,附近村民前来请教,交流经验,经常在他家中开起“互交会”。
    为改变灌溉条件,村两委从1976年兴修水利。先后打机井2眼,建2级提水站一处,使十年九旱的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并修路近1.5公里,建设高架桥一座,初步改变了运输难的问题。1986年村里进行农业产品的种植结构调整,使人均一亩小果园的计划得以落实,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9年实施彩虹工程,进行农网改造,村民又用上了价廉的电,负担得以减轻。 现在,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2023年增加到17000多元。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刘家庄居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居容居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刘家庄村自明朝迁此。村民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钢城的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2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