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军参战,先后有5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成为革命烈士。莱芜战役期间,马家庄村民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
1947年,土改工作队进入农村,发动群众,马家庄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3年马家庄成立变工组、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村成立大队,下边是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4年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村民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当时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马家庄的粮食产量稳中增产。
1971年冬,轰轰烈烈农业学大寨运动在马家庄村全面展开,全村劳力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地修堰筑坝,小地变大地,大地变平地,形成了层层梯田,扩增了土地”。
1972年马家庄在磨石山上发展果园200多亩;打机井引水上山,垫河造田。1999年春,马家庄村为解决人畜吃水的困难,投资30余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在村中央修筑高16米蓄水90立方的水塔一座,并引水入户,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民们高兴地称这座水塔为“为民塔”、“救命塔”。
随着莱钢(701)的建设,村里成立了小工连、小车队、毛驴车队,为莱钢建设服务,村民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借靠近莱钢的有利条件,农副产业并举,大跨度,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马家庄人开始富了起来,成了原黄庄镇的首富村。
改革开放以来,不甘寂寞的马家庄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全村有30余人弃农经商,有6家搞客运,13家搞货运,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如今,马家庄出现了多家“百万元户”、“亿元户”。
马家庄村民敢为人先。村民马相奎建起了大型奶牛场,拥有奶牛150头,日产牛奶9500斤,后又引进了先进设备,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经济效益年年翻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马家庄村招商引资颇丰。晨光责任有限公司、九州华林责任有限公司、鹏程物资有限公司、莱钢加油站、徐家牛肉店等12家企业落户马家庄,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如今,村民建起大型养鸡场的有14户,每年每户养鸡达13万只,纯收入112万余元;建起蔬菜温室大棚10个,每天向莱钢输送蔬菜超万斤;大型**也迅速发展起来。全村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年人均收入达18209元。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家家户户住进楼房小区,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舒心日子。
马家庄村一向重视教育事业,把孩子受教育当成大事来抓。自1985年以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78年黄庄公社建联办中学时,村里投资近万元;1985年黄庄镇建设中心小学,共投资2万余元;1986年黄庄扩建第二中学时,该村又投资4万余元。这些举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连续10年该村被评为黄庄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111人先后考取了大专以上的院校,为本村争得了荣誉。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马家庄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村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