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
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好汉桥在洪沟村南200米处,因石桥东南、西北都是沟,西边土坎,路呈“x”形,中间为小石桥,因过往行人过桥时急转弯不及,便摔于桥下沟中,只有好汉才可安然通过,故名“好汉桥”。后因莱钢扩建,此桥拆除。
传说,在很久以前,洪沟村里有位远近闻名、医术非凡的老汉,名叫董行善。董老汉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为人处事、行医治病等方面处处积德行善。他夫人早逝,与18岁的儿子董如刚相依为命。
一天,外村的一位青年男子腿骨骨折,被人送到董老汉家中,求其接骨疗伤。配药时,董老汉家现有的药材中,缺少一味接骨草,此药生长在莲花山山顶西侧,采到它,不仅要翻越卧虎山顶,莲花山东高峰顶、西高峰顶,攀登悬崖峭壁,如果遇上野猪、熊、虎、豹等猛兽,还有丧命的危险。但胆大心细、一贯以积德行善为行医准则的董老汉,为了保全那位受伤青年的肢体,毅然决定去莲花山采药。
进山那天,天蒙蒙亮董老汉就背着竹篓出发了。奔波了大半天,董老汉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山顶的峭壁上生长着几株接骨草。这让董老汉心花怒放,他想,有了这味药,年轻人的那条断腿就有救了,而且很快就会给这个孩子减轻疼痛。董老汉用尽全身的力气攀上了陡而险的顶峰,把麻绳的一头系在一棵大树上,另一头系在腰上,从山顶慢慢地下滑,靠近了接骨草。采摘到接骨草,他往回攀登时,麻绳“嘭”地一声断了,董老汉坠下山崖,昏了过去。
醒来时,已经日头偏西了,他手里仍紧紧握着那几株接骨草。董老汉浑身疼痛,他试着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自己明白,这是腰部受伤了,心想,这回算完了,在这山高林密、漫无边际的大山里,儿子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我呢?一旦野兽出现,我不就成为它们的美餐了吗?我这辈子为人疗伤治病分文不取,救了那么多人命,为的就是积德行善,难道就落到这种下场?董老汉越想越怕,越怕越感到无望。
忽然,他听到一种粗鲁怪异的喘息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比牛还大的老虎不知何时蹿到了自己跟前,他没顾得上再想什么,便被吓得昏死过去。当董老汉再一次发觉腰部疼痛难忍时,他知道自己居然没有被老虎吃掉,睁开眼睛,他看见老虎正叼住自己的腰部,已经来到了回村的村南小桥上。老虎把他轻轻放下,卧在桥头上喘着粗气。历尽人间沧桑的老汉明白了,明白了自己遇到的是一只义虎,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苍天啊,苍天有眼,安排这只老虎救我于危难之中,让我绝处逢生.。
此时,天色已经擦黑。董老汉一天未归,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儿子董如刚心急如焚,找了十几个壮汉准备去莲花山上搜救董行善老人。他们走出村头,就高声呼喊着董老汉。董老汉强忍着疼痛,回应着儿子等人的喊声。老虎与董老汉对视着,当搜救的人群快到桥头时,老虎便归山了。董如刚等人把董老汉抬回家,放在炕上。按照父亲的要求,如刚把父亲采来的接骨草配了其它药材煎好,给受伤的年轻人服下,董老汉也服了一些。两天工夫,董老汉便恢复得差不多了,又过了几天,年轻人也减轻了疼痛,渐渐康复。老虎的救命之恩,让董家父子十分感动。特别是儿子如刚,他从小丧母,如今刚刚成人,如果再失去父亲这唯一的亲人,他的日子将怎么过啊。在如刚心里,老虎简直是父亲的再生父母,对父亲和自己来说,都是恩深似海。他总在寻找机会去报答老虎的无限恩情。
一天,董如刚在村头小憩,忽见两位骑士前来问路,说话中,得知骑士此行是为了一位蒙阴县城财主有腰腿酸痛之疾,需用老虎筋骨配药才能根治,财主重金委托两骑士到莲花山上射杀老虎。董如刚苦口婆心说服了他们,将其撵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