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64|回复: 5

钢城地名故事(161)洪沟社区(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洪沟社区,东与马家庄村、丈八丘村接壤,南临汶河丈八丘段,与桲椤村相邻,西与莱钢集团东生活区融为一体,北依磨石山。地处莱钢腹地,钢都大街穿街而过,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213户,人口764人,耕地175亩。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董氏第七辈老祖董氏坤一家老小,因家乡新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填饱肚子,一家人往北要饭逃荒。起程前,董氏坤含着泪水将自家院内的槐树枝折下一根。一来作纪念,二来当柱棍,三来好让子孙后代记住董家的根。一路上,一家老小,手领肩挑,步步艰辛,从早上走,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来到了牟汶河畔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眼前一道岭,岭前一条河,一片平展展的黄土地呈现在了董氏坤一家老小的面前。嗬,天无绝人之路,这可真是个养活人的好地方啊!“干脆别往前走了,咱一家在这里住下吧。”妻子和丈夫商议说。“脚起泡了,鞋也磨烂了,实在应该扒个窝住下来了。要不然,走到哪里算个头呢?”儿子随和着母亲道。“就是嘛,普天之下,黄土之上,哪里的黄土不生芽。住下算了。”
   一家人,七嘴八舌,把目光都集聚在一家之主董氏坤的身上。那一晚,天寒地冻,妻子点起了篝火,全家老少一起凑在火堆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去处。就在大人们以事论事的时候,调皮的孙子也闲不住,他用火烤开冻土,挖了个窝子,搬弄坛子时一不小心砸了个细碎,于是,就把他爷爷董氏坤折下的那根已经干枯了的槐树枝,连土带泥的埋进了这个窝子里。谁知,奇迹出现了。这根被顽皮的孩子埋进坑里的树枝,一时忘了拔出来,一夜之间,竟然活过来了。
   第二天清早,被寒冷冻醒的一家老小,发现了这一奇迹,枯枝变绿了,幼嫩的枝条随风摆动,像是欢迎这家老小,又像是向这家老小招手示意:“留下吧,留下吧。”
   见此情形,全家人“哗啦”一下子跪下了,这可是神助我家,列祖列宗在上保佑,槐树枝既然在这里扎根了,就等于老天爷发话了,咱不走了,就在这里立村安家了。从那起,董家在这棵扎根的槐树旁边,打墙盖屋安居下来。慢慢地董氏家人,人畜兴旺起来,形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村落,依据姓氏得名为“董家庄”,后因其他姓氏迁入,再加上村北沟内有一大片红石,取名为“红沟”,后谐音为“洪沟”。
    董姓,中国姓氏之一,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称豢龙氏。
隋唐时期是董姓发展的高峰,隋唐时期董姓的人特别多。
   宋朝时期,董姓大约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明清以后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当今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其次在云南、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北,这六省的董姓又占了38%。
   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12]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
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好汉桥在洪沟村南200米处,因石桥东南、西北都是沟,西边土坎,路呈“x”形,中间为小石桥,因过往行人过桥时急转弯不及,便摔于桥下沟中,只有好汉才可安然通过,故名“好汉桥”。后因莱钢扩建,此桥拆除。
   传说,在很久以前,洪沟村里有位远近闻名、医术非凡的老汉,名叫董行善。董老汉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为人处事、行医治病等方面处处积德行善。他夫人早逝,与18岁的儿子董如刚相依为命。
   一天,外村的一位青年男子腿骨骨折,被人送到董老汉家中,求其接骨疗伤。配药时,董老汉家现有的药材中,缺少一味接骨草,此药生长在莲花山山顶西侧,采到它,不仅要翻越卧虎山顶,莲花山东高峰顶、西高峰顶,攀登悬崖峭壁,如果遇上野猪、熊、虎、豹等猛兽,还有丧命的危险。但胆大心细、一贯以积德行善为行医准则的董老汉,为了保全那位受伤青年的肢体,毅然决定去莲花山采药。
   进山那天,天蒙蒙亮董老汉就背着竹篓出发了。奔波了大半天,董老汉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山顶的峭壁上生长着几株接骨草。这让董老汉心花怒放,他想,有了这味药,年轻人的那条断腿就有救了,而且很快就会给这个孩子减轻疼痛。董老汉用尽全身的力气攀上了陡而险的顶峰,把麻绳的一头系在一棵大树上,另一头系在腰上,从山顶慢慢地下滑,靠近了接骨草。采摘到接骨草,他往回攀登时,麻绳“嘭”地一声断了,董老汉坠下山崖,昏了过去。
  醒来时,已经日头偏西了,他手里仍紧紧握着那几株接骨草。董老汉浑身疼痛,他试着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自己明白,这是腰部受伤了,心想,这回算完了,在这山高林密、漫无边际的大山里,儿子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我呢?一旦野兽出现,我不就成为它们的美餐了吗?我这辈子为人疗伤治病分文不取,救了那么多人命,为的就是积德行善,难道就落到这种下场?董老汉越想越怕,越怕越感到无望。
   忽然,他听到一种粗鲁怪异的喘息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比牛还大的老虎不知何时蹿到了自己跟前,他没顾得上再想什么,便被吓得昏死过去。当董老汉再一次发觉腰部疼痛难忍时,他知道自己居然没有被老虎吃掉,睁开眼睛,他看见老虎正叼住自己的腰部,已经来到了回村的村南小桥上。老虎把他轻轻放下,卧在桥头上喘着粗气。历尽人间沧桑的老汉明白了,明白了自己遇到的是一只义虎,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苍天啊,苍天有眼,安排这只老虎救我于危难之中,让我绝处逢生.。
   此时,天色已经擦黑。董老汉一天未归,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儿子董如刚心急如焚,找了十几个壮汉准备去莲花山上搜救董行善老人。他们走出村头,就高声呼喊着董老汉。董老汉强忍着疼痛,回应着儿子等人的喊声。老虎与董老汉对视着,当搜救的人群快到桥头时,老虎便归山了。董如刚等人把董老汉抬回家,放在炕上。按照父亲的要求,如刚把父亲采来的接骨草配了其它药材煎好,给受伤的年轻人服下,董老汉也服了一些。两天工夫,董老汉便恢复得差不多了,又过了几天,年轻人也减轻了疼痛,渐渐康复。老虎的救命之恩,让董家父子十分感动。特别是儿子如刚,他从小丧母,如今刚刚成人,如果再失去父亲这唯一的亲人,他的日子将怎么过啊。在如刚心里,老虎简直是父亲的再生父母,对父亲和自己来说,都是恩深似海。他总在寻找机会去报答老虎的无限恩情。
    一天,董如刚在村头小憩,忽见两位骑士前来问路,说话中,得知骑士此行是为了一位蒙阴县城财主有腰腿酸痛之疾,需用老虎筋骨配药才能根治,财主重金委托两骑士到莲花山上射杀老虎。董如刚苦口婆心说服了他们,将其撵走。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翌日清晨,十几位骑士在财主儿子的带领下,来到了洪沟村庄。听到震天的马蹄声,董如刚知道来者不善,便拿起弓箭冲了出去,直接冲上了村南小桥上,挡住了骑士们去莲花山的去路。骑士们见站在桥中央的董如刚,便停了下来,财主的儿子威胁董如刚让路。一心保护老虎的董如刚死活不依,财主的儿子恼羞成恕,命令骑士们放箭,于是,双方便厮杀起来。董如刚寡不敌众,被乱箭穿身,战死在桥上。骑士们越过桥头,正准备向莲花山进发时,牟汶河的水突然涨了起来,挡住了骑士们的去路,使他们败兴而归。董如刚被战死后,董老汉哭得死去活来,村里人无不为董如刚舍命保义虎的壮举而感动得落泪。大家伸出援手.帮助董老汉把儿子安葬在村南小桥头边。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英雄董如刚,村里人把村南小桥改称为“好汉桥”。
     洪沟村中还有一棵古槐。据说明嘉靖年间董氏第七辈老祖董氏坤从新泰县迁居于此建村所栽,粗三四人合围。树冠非常大,树下有一条树根暴突在地面几十公分,长约10米,似一条长龙。夏天村民闲暇时,常坐于树根之上聊天、纳凉。不幸的是1948年国民党散兵游勇,纠集当地地痞流氓,四处烧杀抢掠,悲哀的古槐也没逃过战乱的恶运,被毁之。
     洪沟北面(金洪小区东临)是凤凰山公园,由原磨石山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建有公园山门、亭阁、休闲广场、公园标志、庙宇等。进入山门拾阶登顶,巨型寿石迎面相迎,八一亭阁伟然耸立。磨石山飞行座标八一红旗迎风招展,登观景石,环顾四周,钢城美景尽收眼底。
     1938年前后,洪沟、椁椤为一个行政村,1948年后两个自然村分开,各自为一个行政村。1959年由于建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在吕家庄定址,吕家庄大队合迁洪沟大队,两个大队合一称为吕洪大队,当时吕洪大队人口增至千人。1980年吕家庄回迁莱钢未征用小河南果园里,1982年12月,经上级批准,成为了独立的行政村。
    洪沟原村庄建于磨石山下,后因战乱匪患迁居山脚之上。洪沟自古地处交通要道,有一官道从村南通过。洪沟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地下资源有煤、红磨石等。洪沟村采煤历史悠久,据说,明、清时期就有人零星采煤,后延续不断;1948年至1990年先后3次在此建矿采煤,称洪沟煤矿。
    洪沟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洪沟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成立识字班,组织全村妇女学文化,为人民军队摊煎饼、做军鞋;实行空室清野,支援人民军队;20多人参军参战,董仲校、董仲玉、董玉珠参加了黄庄区抗日武工队。解放战争时期多人参加支前民工队,参加莱芜战役、南麻战役、淮海战役。1947年初,共产员洪沟村党支部委员张文法,在对敌斗争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另有3位烈士为人民捐躯。
   洪沟村4个姓氏,以董、张姓为主,自古族姓之间不分人口多少、贫富,相处友善而和睦,互助耕耘,世代相传,民风朴实淳厚。因80%的耕地是山岭薄地,水资源缺乏,红土薄地粮食歉收,生活十分困窘。
    1940年全村180多口人,几十户人家中有4户下东北,4户上山西,两户去章丘逃荒要饭,其中卖儿卖女的两户。同年,董志清去章丘打工,累饿而死于高梁地中。建国后,进行土改,人人有地种,洪沟村人才得以安居。
   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后,勤劳朴实的洪沟人,战天斗地,治山治水,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上建起了层层梯田,沟里垒起了道道塘坝。人们的种植观念也得以改变,山上建起蔬菜果园。1977年山下钻深井一眼,扩大灌溉面积150亩。
   1970年,大搞三线建设,在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的基础上,建起701(代号),莱芜钢铁厂(番号),并进行扩建。精明的洪沟人,利用紧靠莱钢、又有韩莱公路穿村而过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工副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红土堆里走了出来,开山采石,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建筑业、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莱钢的发展,洪沟粮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仅有175亩,且大部分是山岭薄地。洪沟村采取“借鸡生蛋”、滚动发展的策略,投资30万元,组成了洪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投资20万元建起宏伟机械制造厂;投入90万元购买了装载机和东风运输车,发展装卸运输业。相继同钢城企业集团等单位联办了团球厂、带锯厂,与莱钢建安公司等单位办起轧辊厂,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94年洪沟改称居委会,从此,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洪沟人,今朝西装革履闯市场,融人了城镇居民生活中。居委会领导班子抓住地处莱钢腹地的优越地理环境,借助韩(旺)莱(钢)公路支线洪沟段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以地引资招商.多渠道融资,先后吸纳社会资金1960万元,沿钢都大街洪沟中段建成商居楼80多栋,安置个体工商户90余家。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居两委会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尊师重教向来是洪沟村的一大美德。村里投资30万元,购置中巴车一辆,专供学生上学使用。凡考取大专的学生,每人奖励600元。为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投资85万元,建老年公寓一处,凡65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安排住房一处,每年给予360元的生活补贴。又投资850万元新建居民宿舍楼5栋,1622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
    洪沟人崇尚文明,尊重知识。解放前,村穷人贫,生活困难,办不起学校,请不起教师。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村中成立了抗日小学,后因战乱而停办。解放后,吃尽了没文化苦头的村民于1950年办起了村办小学。至1994年为提高办学质量,合班并校,与椁椤村、西冶村、吕家庄村投资上百万元建起高标准联办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先后考取大专生12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栋梁之材。
    几年来,洪沟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洪沟村党员活动室为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2001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获莱芜市文明居委会荣誉称号。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董合学,多次被评为市、区、镇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01年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奖章一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随着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洪沟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和创业者。现在95%的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电视普及率100%,99%的家庭用上了天然气;99%的家庭用上了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居民年收入都在18000多元以上。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洪沟的居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居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居容居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今天的洪沟,正在改革的浪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步步走向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2 2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