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0|回复: 1

钢城地名故事(134)台子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9 09:18 编辑

    640 (1).jpg
    台子村位于济南市钢城区东27公里处。南邻新泰,东靠沂源,境内有钢城区最高的山脉之—旋崮,是汶河发源地之一。共7个自然村,180户,596口人。
   据《桑氏家谱》载:清康熙年间,桑姓从通香峪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边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戏台一般,故得名台子。
   传说,清康熙年间,桑老汉从本地通香峪迁徙而来。看到这里,山场面积大,土地肥沃,景色秀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就选择了一个靠近河道不远的地方定居下来,这条河就是当今的牟汶河源头。
   一天,桑老汉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转转,看到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成群,金色的太阳返照在水面上,将房子、树木倒影于水中,顿时,桑老汉仿佛感觉置身于仙境,久久不能离开……
   午过十分,桑老汉上岸后,和老婆孩子一起往南走,只见羊肠小道上,绿树成荫,河的岸边上柳树成行,峪沟虽深但能见底,山清水秀的河山尽收他的眼底!
   走着走着,桑老汉无意中看到,一个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同戏台一般展现在他的眼前,他顿生起念。
    回到家中,二话不说,桑老汉和老婆孩子围着锅头盘算着村庄起名事宜,并把他今天看到的一切(台子),讲给老婆孩子听,老婆孩子不谋而合,大家都说:台子!
   于是,桑老汉根据大家的意见,权衡了一下决定:村名定为台子,听后,全家人兴高采烈,非常地高兴。孩子都说好,老婆也直夸,说桑有见识,有远见,无愧于男子汉!当家人!
   现在台子的村名依旧,焕发着青春,村名不老,大踏步的前进,之所以延续至今,有文化源源和传说,一句话:好听。这就是台子村名的由来!
   桑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少昊时代。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三位。
历史上桑姓的迁徙与分布:宋朝时,桑姓大约有4万5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陕西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明朝时,桑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1万4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这六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93%。江苏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
   当代桑姓的人口大约有2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5%,排在第二百五十三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北,这八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64%。河南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
   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陕大部、重庆北部、四川中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辽吉大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达到0.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9%,居住了大约62%的桑姓人群。在苏皖赣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西南和北端、甘肃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陕晋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东北端、辽宁东北、吉林东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居住了大约22%的桑姓人群。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9 09:20 编辑

   640 (2).jpg   
    台子村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黄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划归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划归汶源街道。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台子村为济南市钢城区汶源管辖至今。
   据载,台子村原属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桑元苏,社员的组织形式是成立互助组,互助组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困难户另加照顾。1958年成立公社,并与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台子村委,桑元贵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
   台子村山川秀丽,村南西的旋崮,是著名的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并建有王母娘娘庙,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山后有一洞,名曰后洞。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瘠贫的土地,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是个典型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落后村。
   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
   台子水库“建于1978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由王家庄管区的10个村负责施工修建,后因特殊情况,民工撤走,由莱钢建筑公司承担建修,1979年年底竣工。
   库内水清见底,水中鱼儿成群,晴朗的下午阳光返照在水面上,将周边的房屋、树木等物返照于水下,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每年暑期一到,成群的小伙子、年轻的夫妇、年老的伴侣,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夹着鱼竿,来此戏水、垂钓。
  台子村的林业起步早,发展快。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动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雨,战严寒,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先后植树上百万株,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
  1965年台子的林业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并高度赞扬了台子林业队,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十八勇士”。
  台子村的苹果以多而出名,以优创品牌;台子村的板栗,以个大、质好而名扬四方;台子村的桃子以鲜为本,受到客户的青睐;台子村的茶叶以品质优良、气味芬芳,被誉为“沂蒙红大茶”。
  台子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又进行山区开发,仅几年时间,丘陵全部变成梯田。台子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村内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现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户户引水进家,吃上了自来水。其中旋崮脚下的泉水,经有关专家鉴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元素,被称为优质矿泉水,现待开发。
  台子村的路,过去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大小车辆难以通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村路20多公里,并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现在黄台公路纵贯村中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台子村重视文化教育。建村委后,第一件事是在本村建一所学校,校舍设在村民桑元印家中,四合院,教室宽敞明亮,村民桑元印任教。1960年国家派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学校一直延续到1994年。1994年学校合班并校时,并归到通香峪联小。自恢复高考以来,台子村有90人考入大专院校。
   台子村人杰地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积极参军支前,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壮烈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光荣负伤不下火线。亓永胜、李成笃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战功。第一任村长桑元贵就是前线退下来的老革命军人,他在战场上几次负伤立过战功,他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麻战役的战场上交给组织的。
  台子村人经济意识超前,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村民桑志平被称为旋崮脚下放蜂人,他为了追求如蜜的生活,从1981年起,贷款买了几箱蜜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00多箱,年酿蜜6000多公斤,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台子村的草房瓦房,多数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还有的人家住上了洋楼,台子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正用双手描绘台子村的锦锈蓝图,在6000亩荒山上办起“绿色银行”,走上红红火火致富路。
   台子村,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后来,李、利、亓、齐、朱、郭陆续迁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间人数虽差距较大,但都和睦相处,团结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29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