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97|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32)大上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大上峪村, 四面环山,北有青杨崮,东有旋崮、卧牛山,西与小上峪、高家庄及205国道接壤,南部与新泰市相连。449户,人口1348人,13个姓氏,以陈、孙二姓为主。913亩耕地,2000亩山滩。
   据《马氏家谱》载:“明太祖二年(1369年)始祖讳天宝自冀州枣强迁居上峪庄。”以地貌取名大上峪。
   大上峪村,从村中迁出两部分人口,分别居住在村西南、东地两坡,取名“高家坡”、“山前怀”,但仍属于同一村落。除东、北部为灰岩夹面岩的土石外,其余大部为砂石山坡,宜植花生、地瓜。村南边有一小河,名曰石河子,发源东峪、灰菜峪,从村前向西北方流经小上峪,经高家庄东侧汇人汶河。
    传说明太祖二年,天下大旱,瘟疫成灾,马姓从河北枣强带着全家老少来到这里,见这里有山、有水,便定居下来。
   一天,马姓带领老婆孩子,在周围环视一下,四面环山,到处是山峪,天然氧吧,景象十分怡人,老少一合计,以地貌取名为上峪。由于这个上峪比那个上峪地域宽满,所以起名叫大上峪。
    马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位于邯郸西北),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 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约1846.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 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外国。中国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6 09:30 编辑

    大上峪村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北一区,下设九社,即西舜圣社、东舜圣村、历山社、义福社、西洪福社、铁峰社、峰山社、斜山社等;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县管辖;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蒙阴县管辖;1942年成立博莱县,全称山东省鲁中行署博莱县张黄区,将新泰县大上峪、小上峪划归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三个乡;1985年撤区并乡(镇),为沂源县黄庄镇上峪管区大上峪村民委员会,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划归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划归钢城高新区。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大上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高新区管辖至今。
   古井,位于大上峪西山脚下。据说,乾隆年间连遇旱年,马康礼祖辈看到全村人畜饮水困难,他独自出钱雇用外地人打了这口井。传说,当挖到18米多时,一股泉水涌出,挖井人偷偷用木楔楔住,并骗主人说:“往下三至五米才能有水,若无水,工钱分文不要,若有水则一升石块换一升铜钱。”双方同意,签字画押为证。挖到23米时他就拔开木楔,就说果然在23米挖到泉眼。马家忠厚老实,信以为真,便卖掉所有土地家产,支付了从井底挖出的没用的石头款。为了乡亲们饮水,马家从此倾家荡产。
    大上峪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争年代,该村游击队员为保护村庄和村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曾有4名游击队员(其中孙兆友、刘原生、郭兴安今还健在)手持步枪,爬向山头,一起开枪把山头上的还乡团吓跑,可惜只响了两枪,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幸亏他们熟悉本村地理特点,滚下山后沿北沟逃于黄路庵,但刘原生胳膊被敌人打中,至今伤疤还在,阴天疼痛。第二年春,敌人怀恨在心,派一“飞毛腿”下山来烧毁村子,却被埋伏在鸡窝子山柏树林中的民兵王士礼等人发现,“飞毛腿”还未飞下山就被击毙。从此后,“还乡团”再也没敢来骚扰本村。
   当时,大上峪村涌现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如:上将王西和(现在住在北京),担任新、莱、蒙游击大队长的孙兆福(已病故),抗战时贡献较大的陈克东(解放后在新泰市委工作,县级干部,现已病故),还有很多烈士,他们都为保卫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上峪村民的骄傲,也是全区人民的骄傲。
   大上峪村,1949年由陈文兴积极组织、倡导成立了变工组;195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互助组,村民相互结合,互助生产;1955年8月20日成立初级社,当时该村有4个大队,1队郭兴永、2队郭兴武、3队陈现圣、4队张安邦负责;1956年1月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分为11个生产队。
   1965年根据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新华厂(军工企业)来此建厂,厂部就设在大上峪北山前坡,村里无偿的提供土地、山滩千余亩,在王家峪村建101车间,妖子峪建102车间,1997年腊月迁至泰安(叫光明机械厂)。
    上个世纪到70年代,村里孙兆方、吴连才、王士纯、孙兆栋等,为本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修筑了小山子东、西两水库,打造了排井,机电配套,架桥大小7座;果园发展到400亩,使整个上峪村的荒山无荒坡,全部栽上了柏树、洋槐树、松树,群山披绿装,山河变模样。
   后来的村里的伊树秋、陈宝三、王士忠也干出了较大成绩,如:改河造田,打井修渠,铺路架桥,也同样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1997年腊月,新华机器厂的搬迁,给上峪村民吃水带来了困难,村支书陈振明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村民在鸡窝子山腰处建1000立方米水池一座;完成了深井配套,挖凿了三条主要管道,将水管铺设到了各家各户,就连较远的北岭居民及上峪联小也实现了“南水北调”。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为招商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上峪村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经济的带头人,部分村民借新华厂厂房大搞养殖业,孙启峰一次上肉鸡7万只。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新建大棚30多个,养鸡户40多家,**20多家,养鹅户1家,还养羊、兔。他们尝到了养殖致富的甜头人,孙启峰一次上肉鸡7万只。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新建大棚30多个,养鸡户40多家,**20多家,养鹅户1家,还养羊、兔。他们尝到了养殖致富的甜头,孙启峰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养殖带动了种植。大上峪村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长势良好,连年丰产,这里的土杂肥、鸡粪、猪粪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上峪村在销售钢材方面有“绝活”。陈保全、陈德的钢材生意就搞得红红火火;陈保利的废铁收购也挺不错。他们一是为国家上交了可观的税收,二是减少了本村剩余劳动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上峪村,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1935年在陈克志家就有私塾学校,胡家宅村的魏老师任教,后来刘慎民等任教。1941年成立村小学,在陈克得家,有20多人上学,第一任教师是陈文兴,后来施家峪鲍胜贤老师任教。
   1949年小学迁往**后,有两个教学班,学生70余人,1968年与新华厂合为一校。1970年成立上峪联中,上峪管区5个村在陈家林村建校30间,共9个教学班,学生400余名,教职工14人,张汝圣任校长。1980年迁至黄路庵。自恢复高考以来,大上峪村有326人考入大专院校。
   如今的大上峪村“蓝天绿水映青山,独特风姿谱新篇”。大上峪人充分发挥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优势,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决心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画出更美好的图画,创出更辉煌的业绩,谱写出更壮丽的诗篇。
   特别是归济南后,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还加快村庄绿化、美化、硬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大上峪村,将在党的领导下,把大上峪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9-29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