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11:28 编辑
疃里村,西靠颜庄村,南接石家岭村,东与里辛村为邻,北与潘家庄村相望。村南有一小河,属牟汶河支流,河对岸是九顶黄羊山,村西有磁(窑)莱(芜)铁路,距颜庄火车站仅2公里;村北有韩(旺)莱(芜)公路,交通便利。全村380户,1100口人,耕地900亩。 据《魏氏谱》记载,明朝中叶,屈、邓、寇、贾、侯、程、宋七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村碑载,因址呈凹形,相传为黄羊践踏而成,故名疃里。自明朝中叶开始,七姓人在此建村生活,逐渐发展,现在已有魏、吴、李、柴、赵、吕、任等18姓、1100口人。其中魏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以上。老七姓中,只有屈、程、宋三姓繁衍至今。 相传,疃里村村南有个“娘娘洞”(现已拆,莱钢50顿电炉占),听村里老人说,洞里曾供奉着王母娘娘。“八仙”之一韩湘子,就是从这里成仙的。话说,当年韩湘子母亲病逝,韩湘子哭不成声、悲痛欲绝,王母娘娘觉得韩湘子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决定化作他的姨母去考验他一番。 一天,突然有人告诉韩湘子他还有一个姨母,现在病重,要他去黄羊山采药去救姨母,韩湘子便前去采药,并把药材亲自送到姨母家。王母娘娘深受感动,见韩湘子已修成正果,便在其眼前画出一座独木桥通往天宫,点化韩湘子成仙。 而“姨母家”便是传说中王母娘娘考验韩湘子时所居住的疃里村南“娘娘洞”,想必这里属风水宝地、上风上水,连王母娘娘下凡教化众人都选择在这儿驻足。 疃里村古建筑众多,有观音堂堂、古楼、魏氏老屋、古街等。 观音堂:坐北朝南,是一处独立的院子,门口一对石狮子,红墙黑瓦,有明显修缮过的痕迹。观音堂占地半亩,建有白色围墙,大门朝南,大门两侧地面安放着一对小石狮子。走进观音堂的大门,迎面是一面影壁墙,影壁墙上写有一个“佛”字,影壁墙背面是韦陀殿,与韦陀殿相对的是普渡殿。普渡殿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殿内飞檐斗拱,画梁雕栋,甚是壮观,大殿内供奉着观音等7位神像,所雕塑的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周墙壁上画着除恶扬善,行善积德的各种神话人物画像。 普渡殿的正脊南面雕有龙和太阳,背面雕有凤和月亮,戗脊上装饰有吻兽。 观音堂院子的东西两侧,立有多块石碑。有些石碑上的碑文已无法辨认,有些石碑为近期所立,内容为“重修观音堂碑记”、“功德碑”等,分别记录了疃里村2015年重修观音堂及捐款情况。观音堂记载最早的一块石碑是“口口口帝庙立五圣堂碑记”,该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现保存在观音堂内。除此之外, 立于乾隆3年(1738) 、嘉庆19年(1814年)、民国三年(1914年)的石碑也相继被发现,均保存在观音堂内。 观音堂大约建于明代,观音堂饱经沧桑、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和悠久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数次重建、维修才得以保留下来。观音堂在周围方圆几十里内是唯一的观音堂,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所供奉神像的规模上,是一座最有知名度的观音堂。每年的农历2月19为庙会,会期一般为2—3天,庙会期间,周围四邻八乡都来参加,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庙会上,有唱戏的、踩高跷的、打花棍的、玩杂耍的、做买卖的等等,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其规模不压于现在的山会、庙会。观音堂内一年四季钟声绕耳,香炉圣火袅袅,菩萨有求必应,因非常灵验而闻名。 在大殿的东南角原有一钟楼,结构为2层,高有6 米用青石条砌成,结构严谨做工精细,从石砌台阶登上钟楼,钟楼上挂一口用铁铸造的大钟,用木棍一撞声音浑厚,余音悠长,四邻八乡都能听得到,后来村里用此钟来下通知,一敲钟村民便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常用于集合开会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严重破坏,神像钟楼被拆除,整个观音堂面目全非,从此村民失去了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后来曾在此设立中小学校、代销点、磨房等,1994年由于屋顶年久失修将要面临倒塌,对屋面重新进行了加固维修,后来村卫生室在此使用近二十年。2015年,由于观音堂内杂草丛生,垃圾满地,院墙倒塌,屋顶损害严重,两根柱子下面的石刻莲花座被人夜间盗取,为了不让代表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消失,村里成立观音修委员会对其保护维修。 古 楼 :乃魏氏酒坊看门楼,始建于1929年。民国时期,知名人士魏秀甫(原名魏继俊)与其弟魏继木合资所建, 此楼整体建筑为里生外熟和砖石结构,分上下两层,青小瓦楼面,顶端挑脊。底层开设一向东门口,左右各安一木棂窗实木楼板。 此楼奇特之处在于二层东西墙各开两窗,南墙也有一窗,其用途多用于观望外景,同时还可用于防御匪患。此楼自建成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其间只进行过几次简单维修,并未进行大规模翻修。时至今日基本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程与设计既合理又严谨。 2018年11月,疃里村两委为保护这蕴含悠悠古韵的建筑,留下永久的村庄记忆,由莱芜文化局投资对古楼进行较大规模翻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