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09:03 编辑
五一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莱钢和钢城区的创业者们) 引 子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节选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两篇文章的重要性 前几天《牟国文学》微刊平台一连推出了几篇有关于莱钢建厂初的图片、资料和新时代规划的帖子。忙中拜读学习后,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我庆幸自己在这里生存,并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其中有两篇文章印象特深刻,学习后让人心潮澎湃和激动。一篇是谦虚低调、和蔼可亲、朴实无华的莱钢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茂祥(已退休)写的(牟)汶河文化建设初探。另一篇是当代作家、报告文学ABC创始人,《牟国文学》微刊主编田茂泉老师的纪实报告文学“寻根道今话莱钢”。提起赵书记50岁以上的多数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在莱钢建设期间,他出过力流过汗,吃苦耐劳从无怨言,推车挑担加班干,挥洒热血当模范,文化基础打的好,新闻稿件诗连篇,一生敬业干事业,青春无悔美名传。如今的赵书记虽已退休,但心里装着莱钢,总不忘为钢城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牟)汶河文化建设初探文中他这样写道:“汶河全长208公里,源于钢城流入东平湖。大汶口文化古今中外闻名。通常所指汶河文化应是大汶河文化。我们所说汶河文化,是指牟汶河文化。大家知道,光学三原色红蓝绿,按照不同的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自然界各种色彩变化。汶河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红色文化基因、蓝色文化元素、绿色文化生命活力三位一体的汶河区域特色文化。”这篇文章全文通透性很强,对钢城的汶河文化建设做了细致的分析,牵引着对钢城地界有更深层的探索追求和目标。拜读学习后受益很大,抱着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对未来憧憬着美好的期盼。 田主编写的纪实报告文学“寻根道今话莱钢”,用他那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居高临下的视角,渊博的知识和深层的内涵,把尘封了多年的莱钢一幅历史画卷捧到了人们的面前。如下摘要精彩片段: (1)“莱钢,原来是一家产钢能力超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寻根道今,可许多人不知道,莱钢是从小三线企业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1969年11月的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飞赴莱芜,实地查看确定在莱芜那个地方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钢铁基地。选址的原则是:有矿有煤,有水有电,公路铁路,交通方便,靠山隐蔽,适合备战。” (3)“1970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新成铁工厂、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等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对外使用山东省701指挥部(代号)。1970年4月10日,参加“七〇一”大会战的三万多名来自省直机关、企业、部队、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的建设者们,浩浩荡荡汇聚到工程现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好七〇一”。 (二)学习受益后的思考 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能触碰到一些灵魂上敏感话题,也许会你让瞬间感动的泪流满面,受益中会发现更多美好的闪光点。这些亮点恰巧来源于赵书记和田主编的笔下,所以说他们被授予当代作家的封号当之无愧。记得有人曾评价过田茂泉主编和他的文章:为人处世,心胸坦荡,谦虚低调,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写作速度惊人,一夜过万。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在精炼的文字大餐中,给予精神上信心、力量和鼓舞。纪实报告文学 ‘’寻根道今话莱钢”,是田主编呕心沥血的结晶,就像他的一个孩子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老师用智慧的大脑和人生的思考,以勤奋的大手笔,发现、搜索、挖掘出来了很多有根有据的实证资料。他从一个参与者、见证者的双重身份出发,详细解读了钢铁企业与三线建设的因果关系。从初建的工程规划、设计、结构、布局、协调、以及恶劣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兴建过程中,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钢铁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和后期山钢转型的创新路程。认真拜读N遍受益中如同看了一部大型电视剧,让人在脑海里浮现出十里钢城的旧址原貌。田主编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精华亮点多,真实感强。他讴歌了上个世纪70年代开路先锋者不屈不挠拼搏的硬骨头精神、忠于党和人民干革命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文内一句话:“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后炼成的,因为它很坚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不意志消沉,不情绪低落,不惆怅萎靡,不灰心丧气。” 因为居住莱钢,几年前,我的一篇纸刊文章,被我的老师推荐给了《牟国文学》微刊。因为喜欢手机上看文写文,所以爱上网络投稿,《牟国文学》微刊也是我的第一篇网络处女作。入群后田主编总是鼓励新人走好创作之路,无论作者文章写的如何,也无论进步快慢,他从来不贬低别人,总是于无声处见真情,默默引导着爱好者前行。时光飞逝,慢慢对老师的人品及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影响和了解。所以读田主编文章心中更有别样的感慨。为啥田主编对莱钢状况了解的那么清楚?对莱钢为何感情又那么深情?上网查寻山东政法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李光宝老师写的报告文学“情满协调” 其文 开门见山这样写到: 田茂泉,中等结实的身材,红红的脸膛上,镶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1984年参加工作,2010担任莱钢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办公室主任。上任后,他带领全办干部职工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地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全身心的倾注到服务莱钢重点工程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百吨电炉服务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30,6亿元。是山钢2010年在莱钢投资最大的项目。四月初,他带领本办干部职工迅速的进入百吨电炉现场,先后8次召集里辛镇石家岭村、里辛村,颜庄镇瞳里社区等有关村两委及群众代表,对地亩进行了丈量,对地界进行了确认。为市国土、规划部门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材料,确保了百吨电炉工程的推进工作..... 拜读学习后你就会对田主编认真工作的负责态度更加敬重。他不仅是个作家、网络写手,而且还是政府公务员(国家干部),建百顿电炉期间,为了铺平道路,尽快上马,他费尽了不少口舌,跑了不少路,受了不少钉子户和个别搬迁户的刁难,最后费尽周折,协商解决好的办法,和他们达成共识,处理好人际关系,把矛盾一一化解了。为建设莱钢百顿电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平静地说:“功劳属于全体工作人员的”。简短的一句话,暖了人心,同时向上级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田主编从小受家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他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亲身经历了701大会战时的热情氛围。所以他对钢城风俗习惯了如指掌,一草一木都情有独钟,历史人物,记忆犹新。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栽培,他从新泰调至钢城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着,空余时间还写了不少好文章,出了不少书籍。比如长篇小说《铁城血案》,中篇小说集《田牛墨雨》,地域历史文化《里辛古今》,传说故事《棋山传说》《棋山民间故事》《钢城大汶河传说》《钢城九龙传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