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59|回复: 7

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边文英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09:03 编辑

640.jpg

五一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莱钢和钢城区的创业者们)
                    引   子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节选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两篇文章的重要性
    前几天《牟国文学》微刊平台一连推出了几篇有关于莱钢建厂初的图片、资料和新时代规划的帖子。忙中拜读学习后,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我庆幸自己在这里生存,并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其中有两篇文章印象特深刻,学习后让人心潮澎湃和激动。一篇是谦虚低调、和蔼可亲、朴实无华的莱钢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茂祥(已退休)写的(牟)汶河文化建设初探。另一篇是当代作家、报告文学ABC创始人,《牟国文学》微刊主编田茂泉老师的纪实报告文学“寻根道今话莱钢”。提起赵书记50岁以上的多数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在莱钢建设期间,他出过力流过汗,吃苦耐劳从无怨言,推车挑担加班干,挥洒热血当模范,文化基础打的好,新闻稿件诗连篇,一生敬业干事业,青春无悔美名传。如今的赵书记虽已退休,但心里装着莱钢,总不忘为钢城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牟)汶河文化建设初探文中他这样写道:“汶河全长208公里,源于钢城流入东平湖。大汶口文化古今中外闻名。通常所指汶河文化应是大汶河文化。我们所说汶河文化,是指牟汶河文化。大家知道,光学三原色红蓝绿,按照不同的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自然界各种色彩变化。汶河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红色文化基因、蓝色文化元素、绿色文化生命活力三位一体的汶河区域特色文化。”这篇文章全文通透性很强,对钢城的汶河文化建设做了细致的分析,牵引着对钢城地界有更深层的探索追求和目标。拜读学习后受益很大,抱着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对未来憧憬着美好的期盼。
    田主编写的纪实报告文学“寻根道今话莱钢”,用他那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居高临下的视角,渊博的知识和深层的内涵,把尘封了多年的莱钢一幅历史画卷捧到了人们的面前。如下摘要精彩片段:
   (1)“莱钢,原来是一家产钢能力超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寻根道今,可许多人不知道,莱钢是从小三线企业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1969年11月的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飞赴莱芜,实地查看确定在莱芜那个地方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钢铁基地。选址的原则是:有矿有煤,有水有电,公路铁路,交通方便,靠山隐蔽,适合备战。”
   (3)“1970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新成铁工厂、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等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对外使用山东省701指挥部(代号)。1970年4月10日,参加“七〇一”大会战的三万多名来自省直机关、企业、部队、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的建设者们,浩浩荡荡汇聚到工程现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好七〇一”。
    (二)学习受益后的思考
    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能触碰到一些灵魂上敏感话题,也许会你让瞬间感动的泪流满面,受益中会发现更多美好的闪光点。这些亮点恰巧来源于赵书记和田主编的笔下,所以说他们被授予当代作家的封号当之无愧。记得有人曾评价过田茂泉主编和他的文章:为人处世,心胸坦荡,谦虚低调,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写作速度惊人,一夜过万。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在精炼的文字大餐中,给予精神上信心、力量和鼓舞。纪实报告文学
‘’寻根道今话莱钢”,是田主编呕心沥血的结晶,就像他的一个孩子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老师用智慧的大脑和人生的思考,以勤奋的大手笔,发现、搜索、挖掘出来了很多有根有据的实证资料。他从一个参与者、见证者的双重身份出发,详细解读了钢铁企业与三线建设的因果关系。从初建的工程规划、设计、结构、布局、协调、以及恶劣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兴建过程中,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钢铁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和后期山钢转型的创新路程。认真拜读N遍受益中如同看了一部大型电视剧,让人在脑海里浮现出十里钢城的旧址原貌。田主编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精华亮点多,真实感强。他讴歌了上个世纪70年代开路先锋者不屈不挠拼搏的硬骨头精神、忠于党和人民干革命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文内一句话:“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后炼成的,因为它很坚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不意志消沉,不情绪低落,不惆怅萎靡,不灰心丧气。”
     因为居住莱钢,几年前,我的一篇纸刊文章,被我的老师推荐给了《牟国文学》微刊。因为喜欢手机上看文写文,所以爱上网络投稿,《牟国文学》微刊也是我的第一篇网络处女作。入群后田主编总是鼓励新人走好创作之路,无论作者文章写的如何,也无论进步快慢,他从来不贬低别人,总是于无声处见真情,默默引导着爱好者前行。时光飞逝,慢慢对老师的人品及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影响和了解。所以读田主编文章心中更有别样的感慨。为啥田主编对莱钢状况了解的那么清楚?对莱钢为何感情又那么深情?上网查寻山东政法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李光宝老师写的报告文学“情满协调” 其文 开门见山这样写到: 田茂泉,中等结实的身材,红红的脸膛上,镶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1984年参加工作,2010担任莱钢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办公室主任。上任后,他带领全办干部职工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地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全身心的倾注到服务莱钢重点工程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百吨电炉服务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30,6亿元。是山钢2010年在莱钢投资最大的项目。四月初,他带领本办干部职工迅速的进入百吨电炉现场,先后8次召集里辛镇石家岭村、里辛村,颜庄镇瞳里社区等有关村两委及群众代表,对地亩进行了丈量,对地界进行了确认。为市国土、规划部门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材料,确保了百吨电炉工程的推进工作.....
   拜读学习后你就会对田主编认真工作的负责态度更加敬重。他不仅是个作家、网络写手,而且还是政府公务员(国家干部),建百顿电炉期间,为了铺平道路,尽快上马,他费尽了不少口舌,跑了不少路,受了不少钉子户和个别搬迁户的刁难,最后费尽周折,协商解决好的办法,和他们达成共识,处理好人际关系,把矛盾一一化解了。为建设莱钢百顿电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平静地说:“功劳属于全体工作人员的”。简短的一句话,暖了人心,同时向上级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田主编从小受家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他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亲身经历了701大会战时的热情氛围。所以他对钢城风俗习惯了如指掌,一草一木都情有独钟,历史人物,记忆犹新。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栽培,他从新泰调至钢城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着,空余时间还写了不少好文章,出了不少书籍。比如长篇小说《铁城血案》,中篇小说集《田牛墨雨》,地域历史文化《里辛古今》,传说故事《棋山传说》《棋山民间故事》《钢城大汶河传说》《钢城九龙传说》等。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寻古到今话莱钢”,这篇佳作,传递正能量,对后辈很有教育意义。洋洋洒洒几千字,像打开了档案馆里的一把金钥匙,全篇内容描述思路清晰,概括了钢铁企业初建全过程,再现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为了解老一辈人创下的财富,感知骄傲。敬佩创业者是莱钢的一面旗帜,是抹不去的历史丰碑。在这一代人身上,会让人想起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汶河之水滚滚西流,勇敢好客的莱钢人,一代代人干劲似火,内心充实心若明镜。让人们看到了那面鲜艳的旗帜下,奋斗的脚印和坚实的步伐。
    (三)心向阳,路更宽,感慨万千賦诗篇
    生活于莱钢,就要为莱钢做好事、做实事、做善事。好多文人墨客,对大汶河情深似海,对嬴牟大地情有独钟,对钢铁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和专一。不仅仅因为这里山高水长,层峦叠嶂,气候、地形和初建钢厂的时代背景相吻合,而是因为很多年过去以后,你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老一辈人,依然眷恋着这片热土,依然默默地奉献着,发挥着余热……
   当然也有好多年轻后生并不清楚脚下的这块土地的来龙去脉?读了赵书记的文章和田主编的纪实报告文学,你会一梦方醒,受益中敬佩之至而豁然开朗。你会从内到外有一股暖流涌动着,澎湃着,感慨着;选择在这个地方生活是多么幸福、是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情啊!当时代的车轮朝着太阳的方向奔跑时,你会感恩党中央、国务院和高层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他们报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决心和意志,以愚公移山精神,让山沟沟里建起了挺拔的高炉,铁水、钢花里升腾起云龙,让山石铁粉里冶炼出钢筋螺纹;让齐鲁之争中夹缝生存的《牟子国》在延续后的跌宕起伏中涅槃重生;让今天的创业者们在一次次努力拼搏,奋勇超越下续写着历史篇章。今天的钢城今非昔比,它正沿着历史的使命、责任与担当,以一个全新的概念来武装着自己;以一个济南副地级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奋力前行着;同时以优越的文化底蕴和青春靓丽的身姿向世人绽放着它的魅力。
    我每次走在十里钢城新铺设的道路上,每次散步于钢城中心公园、青年公园、艾山公园、南湖公园、大汶河湿地公园,栾家岭公园……钢城脚下的每一处道路、景点都会让你驻足留恋。无论是公园里的楼阁亭台、奇花异草、还是大汶河公园的音乐喷泉,栈道、逗趣园,处处都有不一样的精彩。走在一座座魅力四射的模拟式世界微型鎏金大桥,伴着绿色花卉长廊和霓虹灯光的绚烂,都会让你惊艳了双眸。更让人惊叹的是大汶河公园东北侧广场一角,你会在喧嚣中驻足,静静欣赏矗立在那里的八大功勋柱,会情不自禁地弯腰三鞠躬。其中从西数第一座柱子,上面就明明白白镌刻着701大会战的光荣事迹。看到荣誉,历史让你震撼、觉醒、奋进、自豪。了解历史,会让你珍惜现在,敬仰前辈,弘扬文化传承。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09:01 编辑

(四)感受莱钢辉煌史
     在那个老蒋扬言反攻大陆,战争一触即发的年代(文革中期),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审时度势,1969年11月几次飞行于莱芜空中视察,他以雷厉风行的态度,向上级汇报、拍板,而后在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山沟沟里盖上了大红印章,成就了这段光荣史册。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坦荡的胸襟很重要,它会让穷山僻壤从此改变模样;让牟汶河,母亲的形象更加名声远扬……
    行动决定成败,付出创造价值与辉煌。历史记录1970年三万八千大军从四面八方涌进山沟。1975年荒郊野岭620立方米高炉拔地而起,为701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701建设拉开了序幕时,开始人们像打了鸡血,热情高涨,三线建设就此落地开花。据赵书记在《三线建设与莱钢》一文中细致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抚今追昔“620”,赵书记这样写到:“620”,“是莱钢人对620立方米高炉的简称。620,1970年4月11号动员大会开工建设,1975年5月20号投产,号称山东第一炉,为莱钢和山东钢铁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它完成使命,先后为750、1880、3200立方米高炉所替代,但是,620高炉的历史性 贡献是不可磨灭。它不仅为莱钢生产了大量的合格产品和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并且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汶河水哗哗的气势昼夜奔腾不息,从此这片隐蔽的山坳,赋予它青春,赋予它一项特殊的使命和担当。一个个真实的名字由此诞生了。小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利大于弊,所以当时它比沿海城市建设军工企业更胜一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们昼夜劳作,每一处乱石洼里红旗飘扬,都成了热火朝天的经典蓝图。翻天覆地的大改造给这里带来了希望和生机。至今那些普通而伟大的建设者们仍念念不忘毕生留恋与奋斗的地方。像老一铁、620、铁铜沟、特钢、炼铁……
   这些用数字符号和钢铁二字起名的地方挺多,人名亦如此。比如:赵莱钢、田钢城、边三线、郝建设、艾汶河、吴建钢……等等,这些顺口象征性的字眼,至今延续着,足矣证明人们当时人们对其地方的重视性和青睐。 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当初是山东最大的小三线企业首选地。如果没有当初的决策,哪有莱钢、钢城区后期的蓬勃发展和推动力?没有创业者的敬业付出,在几十年建设中,哪会换来今天做大做强的巨型钢铁的畅销;努力的背后看到了幸福指数,钢城一系列经济发展优势全被带动起来了。今天的钢城正以它独特的个性区域文化,红蓝绿三元色文化的兴盛,正标志着一座城池的壮大,一座大美钢城的崛起。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09:01 编辑

(五)歌颂钢城与母亲河  
   常常有名家名人以书法或诗歌的形式对嬴牟大地这片热土激情地赞颂着。你听田主编的诗歌,魏开银老师诵读:
钢城  赞美你
啊,美丽的钢城!
你因钢而建,
你因钢得名!

啊,美丽的钢城!
长长的汶河,
滚滚的汶水,
你连接了三县,
沂源黄庄,
新泰寨子,
莱芜颜庄——

啊,美丽的钢城!
你海纳了三地的精华,
鼓足了你的精、气、神!
打通了新泰、莱芜、沂源的血脉,
强壮了你硬朗朗的筋骨!

啊,美丽的钢城!
你在三县交界处,
崛起了你的雄骨
从此在共和国的版图上,
有了你“钢城”的名字!

啊,美丽的钢城!
我们不因为,
你今天是副地级城市而骄傲!
我们骄傲的是,
你建区以来区域的完整!

啊,美丽的钢城!
棋山有美丽的传说,
汶河有动人的故事,
九龙山有脍炙人口的诗歌。

啊,美丽的钢城!
苍天作证:
鄙人前看500年,
你的生命将永远年轻!
你的雄骨将永远不会分割别处!

啊,美丽的钢城!
就是因为你今天身躯的完整。
我们才为你欢呼!
我们才为你雀跃!
我们才为你自豪!
   今天再次拜读,内心依然感动着。因为田主编把钢城的地形、地貌、特殊时期的责任及钢铁企业的个性与风骨,在这首诗歌内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说明田主编对故乡的了解和热爱。赵书记2013年写的诗歌(大汶河 我的母亲)和2002年6月10日出版了《钢城岁月》诗歌集中,如出一辙地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之深,爱戴与敬仰。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大汶河,我的母亲
题记:
    大汶河是我的母亲河,是一条古老的、英雄的、美丽的河。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亲是山,母亲是河。仅以此诗献给伟大的母亲河,献给天下的母亲。

大汶河,我的母亲
远古就诉说着您的历史。
您纯朴博大历经沧桑,
冲出峡谷一泻千里。
世上的江河都东去,
您执着自信一路奔西。

大汶河,我的母亲
我们在这里休养生息。
您用乳汁哺育着齐鲁大地,
肥美的泰莱平原一望无际。
您拥抱着钢城煤都雄伟的泰山,
带来了灿烂的文明风光旖旎。

大汶河,我的母亲
青山伴您更加美丽。
碧水扬波白鹭起舞,
看彩云追赶着岸边芦荻。
儿女们无论在哪里,
母亲河,我们永远热爱您!  
莱钢颂
     (一)
黄河之阴泰山东,
高炉巍峨触云层。
莱芜大捷烽烟在,
长勺故地不夜城。
铁流万里财源涌,
绿荫千倾春意浓。
远方来客不思归,
疑似宝钢迁沂蒙。
      (二)
三线建设要抓紧,
号令一出动千军。
小车推走旧山河,
铁臂开出新乾坤。
列车隆隆送希望,
炉火熊熊炼精神。
钢铁纽带连五洲,
顶天立地莱钢人。
摘录《钢城岁月》第26页。
  (六)红色文化在创业社区传承
   好多莱钢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优美的诗歌作品没法在这里一一展现出来。好多创业开路先锋也无法一一指名道来。就我居住的小区(迎宾园)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创业根据地,门口那块矗立的石头可以作证。现今小区新老交替,多半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一声令下,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推车挑担,赶赴现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安排的701大会战的光荣任务。据了解,当初这里人口一下子密集,那时生活条件极其简陋艰苦,人们衣食住行一下子成了问题。正如田主编文章内那句经典的话:“三块石头架口锅,席棚搭在山窝窝”这就是对当初的生活写照。但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他们流汗不流泪,困难面前不叫屈。熬过艰难岁月,迎来全新的旧貌换新颜。他们是莱钢的精英、模范、无名英雄,他们这一代人为莱钢的建设付出的心血,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的邻居们,设计院退休的工程师沈叔(沈祝林)、客车队丁叔(丁明阳)、楼下熊姨一家人。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创业贡献者。忆往昔,感慨万千。看未来,信心百倍。如今他们的后辈有的在莱钢参加了工作,有的则响应党的号召去了外地;他们熬着熬着都老了,却依然不愿意离开这个有山、有水、有煤矿、有钢铁企业的地方。曾经听熊姨讲起那段创业的艰难的岁月。她们一家是从广东调过来的,生活饮食当时都不习惯,生了三个孩子后,为了积极参加大会战,两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孩子们,天天不辞辛苦的为莱钢建设付出着。她说:“一辆破自行车除了上班还带大了三个孩子,后期孩子们个个都留在莱钢工作着”。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沈叔,吴姨,两人互敬互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多年。特别是沈叔退休多年之后,还经常遇见他在马路旁,被一伙年轻人包围着,尊敬着,认真听取他老人家细心地讲解着有关设计及构图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是他们这种精神和大爱让人非常感动。因为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一股鲜活的力量。他们有情有爱,骨子里早已把莱钢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一步步看着莱钢从起步到走向繁荣,安心满足地在这里颐养天年。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 09:02 编辑

  (七)刻骨记忆,投身事业,青春无悔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二姐心里打算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可当时正赶巧莱钢去济南招聘,结果我二姐被选中,特招到了莱钢。她一生勤勤恳恳,清白做人,忍辱负重,无怨无悔,把青春岁月献给了莱钢事业。记得她当初踏进了这片土地时,我爸就非常支持她的选择。因为父亲对这一带印象特别深刻。后期在老人的讲述中才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初老人曾是这片土地上铁路建设者和贡献者。二姐工作后,我和老人曾坐公交汽车来看过她几次。记得当时条件并不像现在这么好。那时候山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到老一铁桥头下了车,顺路走到西冶村,见家家户户都是破烂低矮小草房子,抬手就够着。村子南面是一条大水沟(他们称河道),现在银座底下基本上就建在了那条大水沟上。从银座往西不远处有一条南去的土石路,直通莱钢工人文化宫和中心公园,近挨着往西走是后期兴建的百货大楼,那时是莱钢最有名、最火的的购物场所。顺着文化宫方向直走,步行往南去,下的坡路,道西有菜市场一处,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特别繁华。那时候的友谊路是兴建时比较繁华的主要要道,文化宫、文体中心、百货大楼、中心公园是莱钢的集中地。每年春节十五这里开展活动,举办灯会,游人如织,特别热闹。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了莱钢高级中学和小学校培养人才的教育重地。
    二姐当时住南岭大街单身公寓。记得四个女孩子挤在一个宿舍里,一人一床,房间非常简单,外边有公用卫生间和公用厨房。那个时候虽然简陋朴素,但比起建厂初期老一辈人的条件已是优越的很多了。我记得设计院处原来有个不大的小山头,我曾一个人爬到山顶上望着滚滚牟汶河水,看着宽宽的河道和沙滩,抚摸着石头里的耀眼的金属铁矿,望着山那边里崎岖小路和高低不平的落,零零散散的人群,现在才知对面的小村庄是傅家桥、张八丘等村庄。今天的大汶河湿地公园已把此处建设成了旅游胜地。那时候,只因为有好多青春励志的年轻人投身于莱钢事业,才有了钢铁企业的腾飞和发展。才有了百万吨钢,千万吨钢的超越,而今那些创业的身影已成了永久的故事和动力。困难面前他们无惧无畏,他们把一生的事业与追求与这片土地深深地结下了厚重的情缘,为此欢呼不止,奋斗不止。所以今天的大美钢城,成了传奇,成了红色文化基因,蓝色文化企业、绿色文化圣地。我们踏着老一辈人的足迹,热爱着,敬仰着,传承着,抒情着,喜悦着,也默默地付出着……         
    (八)《牟国文学》微刊闪金光,时刻传递正能量   
    今天该提到的一批人员,是一支嬴牟大地人,是一支正在退休或已退休后的夕阳团队,他们静静地为钢城发展事业做着正能量文化传播。他们就是嬴牟大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时把钢城的故事,人文、风貌,展现给本土和外地游客,使其家喻户晓,并吸纳外地客商,接受新的挑战,合作共赢。其中《牟国文学》微刊平台就是其中一例,它就像每天的天气预报,让人不得不每天去浏览一遍。本微刊平台(济南新媒体备案)受法律保护,是正规的、值得信赖的一个正能量平台。主编田老师与其他好多老中青嬴牟大地人,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地在这绿色的田园里乐此不彼地发挥着余热。他们愿意把自己丰富知识、人生阅历与开心的生活,结合实际,编写成文字、图片,书法、话剧、小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声。感谢那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退休老师们及老领导们;感谢那份赤子之心。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夕阳红们。感谢余生为钢城尽职尽责的大爱精神和传承。有了他们钢铁意志精神,钢城的事业与责任,会激发一代代人勇往直前,建设的越来越好。
    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在这片热土上,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大批莱钢人站出来,走出去,结交各行各业能人志士,齐心协力为钢城的大发展献计献策;为钢城的后人们做铺路的奠基石。愿钢材市场与转型市场同步进行,同步跨越。
   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是因为它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它让人们觉醒,自强自立自奋,站在高处时人们不会养尊处优,只图安乐和享受,落在低洼时,人们也不会泄气而一蹶不振。在安逸的生活中要时常反思自己,居安思危,珍惜当下。
   今天让我们自豪地歌颂头顶这片蓝天与脚下的这片神奇的土地吧!让我们在接受灵魂的洗礼后,把爱,大到牟子国、母亲河、三线建设。小到民以食为天、安定祥和的稳定家园。因为它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和根基,它是我们生活的依赖和源泉,钢铁长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愿一代代后来人继承前人的基业,守好家园,建设好一个正走向复兴而腾飞的大美钢城吧!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作者简介
640.jpg
    边文英(曾用名:边玉英),女、汉族,高中文化,1966年11月生,祖籍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边王许,系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人。现居济南市钢城区。曾务过农、经过商、打过工、做过短期教学等工作。系《牟国文学》微刊实力派写手、签约作家。从1996年至今,先后有600多篇诗歌、散文发表在《人民网》《新华网》《牟国文学微刊》等多家网络媒体上,有多篇作品获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4-22 1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