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43|回复: 7

莱芜方言的成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8 1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作者:讷言
20230428154944front2_0_877827_FudAFuljy19NCr5g7jkmoCX9VKAH.jpg
      方言的成因非常复杂。莱芜方言的形成有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是在长期的语音运用过程中演变固化形成的。

        按照先有方言后有普通话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在莱芜方言中,是自古就是这么读的。

        按照先有规范普通话,方言是后来不规范的演变的观点,有一些汉字的读音是在语言的延续过程中讹化而成的。比如在大人教小孩说话时,由于小孩的发音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就把汉字的读音弄错了,长此以往,应用这种读音的地域逐渐扩大,人数越来越多,只好将错就错,就固化了下来,形成了方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汉语言系统没有标音字母(汉字的标音字母是晚清民国初期,汉语拼音鼻祖卢戆章才发明的,后来又有周有光进行了改进,使汉语拼音走向了国际化),汉字的读音教学都是口头流传的,所以语言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就发生了讹化。二是由于汉语言系统的延续过程中,长期没有规范的传播机构,即长期没有规范的传播语言的学校,都是靠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进行的,传播途径不规范,传播方式不规范,而很多的语音传播者又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水平,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方言语音现象的发生。莱芜方言语音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比如莱芜东部地区的方言词“不容过”一词,就是“不容我”讹化而成的。后来“不容过”的意思演变成了“没时间”,同样的意思,莱芜西部就用“莫介空”来表达。“莫介”是“没有”的意思,“空”是“空闲”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没时间”的意思。

      再比如:莱芜方言中的“各不然的”一词,其实是由“果不其然”演变而来的,“各”是由“果”的语音讹化而来的,在莱芜方言中“guo”的发音,明显是变成了“ge”,从莱芜另外一个方言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过桥”一词,莱芜方言的读法是“个桥”,“果”“过”的读音,在莱芜方言中分明是变成了“各“或“个”。

      在莱芜,还有一个字的发音明显发生了讹化,那就是“这”,我老爷奶奶的时候,就读“聂”,音“nie”,“这”一字读“nie”的,在莱芜仅仅限于祖辈,父辈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见,有些字的发音,不仅仅是小孩发音器官发育不全造成的,“这”这个字的读音是由老年人发音器官老化造成的。

        在莱芜或者更大的范围之内,有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发音从易”的原则,我们姑且把这个原则叫做“讷言语音定律”。在普通话中有些时候就突破了“讷言语音定律”,但是即便是普通话,绝大多数语音还是遵守“讷言语音定律”的,只有在“讷言语音定律”范围之内,不够用的情况下才有所突破,但总起来,还必须遵守“发音从易”的原则。比如“这”的发音,读“聂nie",要比读“zhe”发音要容易,莱芜人把发“zhe”的发音难度大叫做“咬嘴”,“这”读成“聂nie”发音要容易多了。我的妹妹原名叫“吴奉芬”,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的名字读起来“咬嘴”,你就叫小名吧?于是他就把我妹妹的名字改成了“吴艳芬”,这样读起来就容易多了,不“咬嘴”了,这就是遵循了“讷言语音定律”。遵循“讷言语音定律”,让人发音更容易,学习语言也更容易,但是也收窄了发音的范围,使得表情达意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普通话的发音突破了“讷言语音定律”,发音的难度加大了,发音的范围扩大了,语音语意的区别更明显了,表情达意的范围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拓展。

        在淄博,就是另一种情景了。2013年,我从淄博回莱芜,因为205国道和滨莱高速公路都赶上了大修,没法坐公交车,我就打了一辆出租车,走小路回家,的姐的年龄大约有40岁,名字叫杨树香,由于是走的小路,她也地理不熟,逢人就问:“去莱芜是从这(聂nie)里走吗?”

      我听了暗暗发笑。心想:这么小的年纪,“这”就读“聂nie”?这大概与读音在延续过程中的讹化有关。

        在莱芜,或者更大的方言范围内,“割草”都读成了“嘎草”,很明显是把“割”读成了“嘎ga”,“割麦子”自然都读成“嘎妹子”了,但是随着普通话词语的普及,一些方言语音,也逐渐得到了纠正,比如“收割机”就都读的非常正确。再比如“耕地”在莱芜方言中读“井地”,很明显,把“耕”字读成了“井jing”的音,可是随着普通话词语“旋耕犁”的出现,这个字的读音就开始走向了正规。现在虽然“割草”仍然在读“嘎草,但“收割机”却没有读“收嘎机”的;同样“耕地”仍然在读“井地”,可是“旋耕犁”没有读“旋井犁”的了。

        是先有普通话,还是先有方言呢?有的人说先有方言,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规范而来的。那么讹化一说似乎就不存在了。然而,一些方言词语不是由普通话讹化而来的,而是由古代汉语讹化而来的,这样讲,一切就都通了。
20230428154949front2_0_877827_FnE9elkzYmzMiSp9WLb9pWpr1v3q.jpg
发表于 2023-4-28 1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发表于 2023-4-29 0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你说的这个(聂)我觉得应该是(那)的变音
发表于 2023-4-29 0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好         
发表于 2023-4-2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传统文化很有意思,这才是莱芜的特色
发表于 2023-4-2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莱芜方言还是有规律的。ai ei不分,麦子=妹子。a o e i有时候混同,嘎妹子=割麦子,二哥叫二锅, 墨水叫昧水,墨埠叫密埠,猜谜语叫猜昧。光荣叫光龙。这类例子多了去了。至于怎么形成的,知不道。
发表于 2023-5-1 1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普通话也是方言,是河北滦平的方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1-14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