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
- 帖子
- 积分
- 5295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21-10-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77827
|
作者:讷言
莱芜方言童谣的主要特点:一是大量使用方言词汇,二是大量使用方言语音。所以叫方言土语。下面的一首莱芜方言童谣《揣葫芦(lou)》就是如此:
甲:揣、揣、揣葫芦(lou),揣得葫芦(lou)大嘟噜。开花的,结幼(niu)的(di),不定揣到谁(shei)手里。
乙:扑拉弓,扑拉弦,这个大娘给(ji)我钱。
在这首莱芜方言童谣中就使用了很多莱芜方言语音,当然也使用了莱芜的方言词汇。其中“嘟噜”一词是方言词语,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1、盛酒水的陶瓷瓶子叫嘟噜;2、表示比较沉重,数量多的意思。在这里是第二个意思。“扑拉”一词,也是莱芜的方言词语,是摸的意思,通过摸来寻找。“幼”这是一个单音节莱芜方言词语,它的方言发音是niu,与“扭”音同,意思是葫芦(lou)的幼果,莱芜方言叫幼(niu)子。有开花的,也有结幼(niu)的,表现出了葫芦(lou)生长茂盛,一派繁荣景象。
这既是一首莱芜方言童谣,也是一个儿童游戏。做游戏的人数不限,主角有两人,其他人(群众)都坐着,主角甲主管把手中的葫芦(lou)藏在群众的衣襟中,主角乙负责寻找,找到了为赢,找不到为输。
主角甲在藏匿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卖关子,用来迷惑主角乙,增加主角乙寻找的难度,群众也可以这么做,当然是葫芦(lou)没有藏在自己身上的才可以故意显露,而藏在自己身上的,要故作镇静,防止暴露目标。
赢了,甲乙两个角色交换,游戏继续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