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出如此感慨,本来中央机构改革,要求体制内精简公务员编制,但这件事到了基层,就变成清理编外人员。这叫什么事啊?都是干一样的活,编外人员难道就要比有编制的低一等?编外人员家里都很富裕?没有贷款要还?没有父母妻孩要养?
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自从哈尔滨市发布《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公告“计划在5年内完成编外人员的清理,按照每年不少于20%的规模进行”,打响了清理编外人员第一枪之后,陆续有地区跟上,更有很多地区蠢蠢欲动,清理编外人员成为潮流。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财政已经压力大,在土地卖不出去之后,已经无法维持现有规模。本来上面已经带头清理5%公务员编制,到下面,看了又看,拿编外人员开刀。反正本质上都是吃财政饭,清理编外人员也能够减轻负担,但谁都知道,对于解决目前的问题,这种行为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为,财政现在实在是太缺钱了!
看看中央财政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消费税下降18.4%,个人所得税下降4%,进出口消费税增值税下降21.6%,关税下降27%,城市维护建设税下降10%,车辆购置税下降32.8%,印花税下降31.3%,证券印花税下降61.7%,资源群税下降10.6%,与房地产相关税收契税下降4%,土地增值税下降22.4%,房产税下降2.9%,国有土地出让金税下降29%,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7.4%,环境保护税下降11.1%,等等!一连串的下降,就是现在真实情况。
和中央财政比,地方财政只会更加缺钱。
继续下去,清理编外人员只是第一步,可以预见,精简公务员将会成为现实。
这件事代表了什么?
一是铁饭碗不稳了,一个时代即将过去。
再过几年,我们或许会更加理智的看待体制内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狂热追捧。
二是以财政为核心的内循环正在崩塌。
对很多小地方而言,无异于陌路的到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人口将加速流出。
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国很多三四线小城及县域地区,完全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内循环。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这些小地方,基本没什么工业企业,更没有什么成规模的民企,所以,消费的主力是体制内人员和形形色色吃财政饭的编外人员以及各类所谓的国企人员。
这些人从财政领钱,然后去购房、消费、吃喝,维持着整个小城市的经济生态,养活了其他服务行业和个体工商户们。
情况有多夸张呢?
有人表示,在一个10万人左右的小县城,财政供养人群普遍在2万以上,剩下的人零零散散分布在一些小企业和饭店、银行等行业,还有各类商户、工匠、农户。
这些人是小城市的主力,同时也构建了小城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经济生态。
这个生态的核心是财政资金!
也就是说,财政资金是其生态源泉。
大家可以想象,现在,财政资金紧张,转移支付靠不住后,这些小城市会怎么样?
因为财政没钱了,体制内人员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开始清理编外人员,也就是说,这些地方最核心消费群体没钱了。
核心衰弱,其他各行各业必然要受到影响,将会逐渐衰落下去。
这是很可怕的场景!
过去,这些小地方还可以依靠编制和财政供养的国有岗位,来吸收一部分人才回流,但随着财政资金紧张,编制变得越来越不稳固,吸引力必然大幅下降。
回流的人将会越来越少,流失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而人口的持续减少,又必然会导致以财政资金为核心内循环加速崩坏。
同时,留在小地方的人,将会越来越穷,和快速发展的中国脱轨。
很多事情正在发生!
过去,这些小城市只是衰落。
未来,这些小城市已然走向陌路。
从经济发展的大盘来说,这当然不好!
所以应该怎么办?
核心还是推动、扶持企业的发展,用企业来吸引人才,而不是用编制来吸引,以财政资金为核心内循环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