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75|回复: 0

钢城大汶河传说(141)桑家庄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640.jpg

   桑家庄村,北邻东王家庄村,东南与葛八峪相望。全村175户人家,517口人,570亩耕地,2000亩山滩。
   据《桑氏家谱》载:始祖桑玉财于明弘治年问(1488年)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桑家庄。现村中有5姓,以葛姓为主。
  桑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少昊时代。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三位。
  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听訞yāo)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称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桑姓的迁徙与分布,宋朝时,桑姓大约有4万5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陕西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明朝时,桑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1万4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这六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93%。江苏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
   当代桑姓的分布与图谱,当代桑姓的人口大约有2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5%,排在第二百五十三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北,这八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64%。河南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陕大部、重庆北部、四川中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辽吉大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达到0.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9%,居住了大约62%的桑姓人群。在苏皖赣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西南和北端、甘肃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陕晋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东北端、辽宁东北、吉林东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居住了大约22%的桑姓人群。
   该村被汶河分为两个自然村。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水流湍急,学生上学要家长护送,南岭上产的苹果、蜜桃也要靠肩挑人抬过河,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遇到干旱年份,河水干涸,村里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眼巴巴地望着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天吃饭。
   桑家庄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参军参战的达50人之多,其中参军14人。在解放战争中,民兵爆破大王葛来福,牺牲于临朐,被誉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至今,他的坟墓还完好地保留着。据葛京峰老人讲,孟良崮战役时,他们组织担架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到前线阵地上去救我们的伤员,几天几夜顾不上吃饭。
   新中国建立初期,桑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进展顺利。1958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粮食丰产,却没有丰收。由于人们忙于大炼钢铁,大批粮食毁在了田中。
   1964年,桑家庄人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用锄头、镐头、锨头、抬筐挖了第一眼机井,使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得到了灌溉,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由于人口的增多,洪水的泛滥,人均占有耕地越来越少,吃饭仍是一件大事。葛京忠书记带领全村村民学大寨,于1977年改河道2000余米、垫地100余亩。1989年,葛来和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他首先带领村两委成员改变观念,提高经济意识,积极带领村民大搞荒山开发,封山育林,种植果树,山岭上修上了盘山路,荒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1993年5月,市粮食局、莱芜日报社包村干部进驻该村。他们同村两委成员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实地察看,帮助村民挖穷根。桑家庄有山滩2000亩,发展林果的优势得天独厚。他们首先在原有灭荒的基础上,对现有荒山统一规划,一次拍卖,合同公证。对特殊地段集体栽植,个人管理。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便栽植红玉浆、北海等优质苹果3. 4万株,板栗5000棵,当年达到了基本消灭荒山的目标,使山岭薄地变成了“绿色银行”。同时,他们帮助村民建起了小油坊和粮油代购点,年加工花生3万余公斤,兑入兑出粮油8万余公斤,仅此收入4万余元。在山上建起了蓄水池,完善配套了引**程,使家家户户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1996年3月,请来技术人员几经勘探设计,筹资12万余元,开始建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座宽8米、长36米的高架板桥终于在汛期到来前落成了,该桥起名为“连心桥”。此桥的建成,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蹚水过河的历史。
  早在20世纪70年代,村里克服了村民居住分散的困难,为村民架起了电线,家家接上了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电磨,看上了大彩电。1986年村级公路竣工使用,原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苹果、蜜桃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外商主动上门收购,产销红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1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