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巩峪村,东与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接壤,西至本镇上历山村,南与霞峰相邻。地处汶河、沂河的分水岭。现有人口924人,总面积7 .5平方公里。
龙巩峪,明洪武年间董姓建村,原名星龙庄,因在山峪中,村南有条天然拱型暗沟名曰龙拱沟,被洪水冲开,改称龙拱峪,后谐音龙巩峪。传说是因为连续发生水灾,村人把“拱”字改“巩”字。“文革”期间,因“龙”字为“四旧”,上级曾给改名东风大队。1978年重称龙巩峪村。由龙巩峪、南坪、南横3个自然村组成,龙巩峪村:其中“南坪”、“南横”两个自然村位于龙巩峪村南,因1970年建东风水库时移民迁来此地形成村落,以地理位置而得名。 董姓,中国姓氏之一,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称豢龙氏。 隋唐时期是董姓发展的高峰,隋唐时期董姓的人特别多。 宋朝时期,董姓大约4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明清以后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当今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其次在云南、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北,这六省的董姓又占了38%。 龙巩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40年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党员有董可成、刘敬宗、董可池、董及元等。龙巩峪村是黄庄镇建立党组织较早的村。大动参时村中先后有30余人参军。其中1945年前参军的有4人。在解放战争中有6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南下4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有4人,其中刘敬吉为正团级,在湖北离休。村人参军参战、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革命热情可见一斑。 1943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吴化文部四师到龙巩峪村强行要粮要钱,没有达到目的,将时任村负责人的刘敬忠同志抓走,绑在村东10余里路的松崮顶上达20余天,差点冻死在山上,以此胁迫村里交粮。刘敬忠自1944年8月离开家乡参加当时新蒙县减租减息工作队,建国前曾任区财政助理、县财政科会计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蒙阴县财政局长、郯城县财政局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一身正气。1972年从郯城县离休回家。 村南有山泉,人称神泉,在神泉上边的山坡上立着一块“英名犹存”的石碑。解放战争中,第十八集团军鲁中军区第四团全体指战员,为第三次讨吴(吴化文)战役黄庄战斗中殉国的17名烈士立碑,以表示悼念。其中最小的一名革命烈士年龄只有17岁,是沂水县人,名叫杨成德。 龙巩峪村自古以来就有玩杂耍的习俗。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耍大刀等活动,当时在蒙阴小有名气,每年接受各村邀请,从正月初开始,挨村演出,直到二月春耕。自古以来龙巩峪村有唱大戏的习惯,从唱历史剧到现代样板戏,是很有名气的庄户剧团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至20世纪80年代中断。 龙巩峪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解放前,大部分土地属少数富人家所有,村民靠租种富人家的土地或扛长工、打短工度日,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自1947年解放后,实行减租减息,可村民生活仍无保障。直到建国后,实行土地改革,才人人有地种。但由于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种植模式,也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1952年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当时称东西两社,分别由董科池、董科贵任社长。1954年秋二社合一,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过渡到人民公社。自1958年便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时的沂源县有名的林果村。1958年村支部书记董科学带领全村人民从沂源县荆山园艺场引进优质果树(桃、苹果、梨、花椒)分四大片栽植,当时的林果是村集体经济的支柱。当时全镇没有能与之相比的。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苹果树样板园,并颁发匾牌。 由于龙巩峪属于库区,良田全部被淹,剩下的全是山岭薄地,面对山高路陡、严重缺水的现实条件,村民不等不靠,修水库,建拦水坝,建电灌站,修水渠,改河造田,修路,在山上开穴种树,大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使村民生活得以改善。 由于本地水、土条件适合桃树的生长,生产的桃子个头大、色泽好、味道正,加上便利的交通,给蜜桃的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省内外客商,逐步形成了黄桃的集散市场,同时吸引四周村庄果农前来卖桃。龙巩峪桃批发市场成了价格合理、信誉良好的市场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村中出现好多能工巧匠和有头脑的经济能人。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庄建材批发部经理董昌利,靠自己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精心经营,逐步发展建材批发销售生意,凭着良好的信誉,越干越红火,现在已建成了产权属于自己的二层楼房搞经营。2002年春在新一届村两委领导下,修环村经济路10余公里,彻底改变了北部山区肩挑人抬的生产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