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4 16:58 编辑
张庄村隶属于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搬迁前,北与陶家岭村毗邻。东与西冶接壤,西同周家坡村、逯家庄村交界,南靠西冶、吕家庄。现在,北靠山钢集团炼铁厂、焦化厂、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邻莱钢集团生活区,西接山钢集团烧结厂,南边是山钢集团动力部和西冶宿舍区。全村有398户,1125口人。 张庄,明朝末年,张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建村。名叫张家庄。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张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954亿,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 宋朝第三大姓。元朝、明朝第二大姓。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张庄地势较平坦,黑沙河从村前流过。张庄在历史上比较穷。在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说“有女去讨荒,死不嫁张家庄。”清朝时期,张庄不但穷,还很不安宁,匪寇三天两头抢掠,为防打劫,早在清同治年间就由吕信、李福元、李元奎挑头,组织村民修起了土围子,后因雨淋坍塌。至民国时期,匪寇更凶,为防蹂躏之苦,由李化武、吕可元赞助,李逢科、吕可传、李逢喜、吕可善领头组织,于民国十六年十二月重修土围子。围墙厚3米,高5米,留有垛口,全长800米,围子在四个角上修有炮楼,配有机子炮、生铁牛等武器,在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外的黑沙河上边修有“乐善桥”,桥腿立在用大石块雕刻成的4个大青蛙上。现在,修乐善桥的石碑还在,对于围子,当年称“安屏寨”,有关情况有当年的《修安屏寨碑记》为证。为防备日寇利用,抗日战争时期,围墙已被拆除,但东门上的一块大石头至今还在原地。 1938年当地有了党组织以后,吕可彬是该村的第一个党员,他是1938年入党的。1939年建立该村第一个党支部,他是第一任村支书。1946年进行土改,16户中农献出了95亩土地。35户贫农分到了94.66亩土地及房产。当时村有132户,574口人,1760亩土地。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最先加入的有李德实等12户。1954年刘向禄等2l户率先在全村成立了初级社,社长是刘向禄、李华笃,会计是李德实。1956年,张庄与苗家寨、周家坡成立三义高级社。社长是高庆祥,村支书是周俊星、刘向禄。1958年,颜庄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张庄和苗家寨两个自然村合成一个大队。村里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l2眼机井,修了1座水库,挖了1个方塘,使该村的水浇地由1949年的70亩扩大到1976年的140亩。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注重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量由1946年的113斤增加到1981年的1689斤,人均收入也从1949年的30元增加到1985年的890元。 1970年,莱芜钢铁厂(对外叫701 代号,对内叫莱芜钢铁厂 蕃号)建厂会战开始,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动力部都建在张庄村的地盘上。征用土地903亩,到1972年,全村只剩下127亩耕地,968口人,人均只有0.13亩地。莱钢的兴建,使张庄由乡村变成了厂区,使村民离开了土地,由务农种地转向务工经商,每年都有500多劳动力整天到厂里去干零工。这虽比种地来钱快,也比种地强一些,但想致富却比较困难。 1977年,该村利用紧靠莱钢的便利条件,自己办起了服务于莱钢的4个小厂子,当年获利10多万元,从此使该村看到了新的希望。自1980年起又先后办起了工矿机械厂、洗煤厂、磁选厂、设备零运维修公司、五交化公司、钢模板厂、堆焊厂、货物搬运场、电镀厂等村办企业21家。2002年又新建钢渣处理厂,当年增加集体收入28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集体年总收入1.7亿元,吸收1000多人到张庄村,1991年改为居委会。居委会不仅注重发展第二产业,为了吸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还非常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张庄于1982年立了集市。1999年投资300万元,进一步改建了市场,安排个体私营户130家,设果品零售、餐饮、服务、维修摊位120个,使全村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传说,明朝末年,山西一带,天气大旱,黄河断流,颗粒无收,再加上人口稠密,人们纷纷以要饭为生,有的百姓养不起孩子,为了讨一口饭吃,卖儿、卖女、卖自己。就是这一年,张老汉在走头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领着老婆孩子顺着黄河岸边东下,一路要饭逃到这里。 一天,张老汉出去要饭,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这里地势平坦。山清水秀,土地宽满。黑沙河的河水涓涓细流,向牟汶河流去,河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河水里游玩。心想:全家老小何不在这里定居下来,比山西哪边好的多。 回到家里,张老汉先做通妻子的工作,枕头风吹的妻子同意后才罢休。其实,他和妻子商量定居的事,儿女们都听见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老汉围着锅台招集儿女们商量,没想到儿女们异口同声的说,同意。于是,张老汉决定,以自己姓氏冠名定为“张家庄”。从此,张老汉一家在这里住了下来。 建村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李姓,崇祯年间从郭家台迁来,吕姓,从吕芹村迁来。苗姓,从沂水县迁来,还有其他姓氏迁来等等…… 1982年村庄普查,因张家庄村名重名,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张庄村。后改成张庄社区。 现在,张庄社区共有12姓,李、吕、苗姓人口最多,但居民世代和睦相处,性情温和,民风淳厚耕读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