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2-10-19 15:36 编辑
牛道碑(西留泉碑),位于济南市钢城九龙山以南的高峪村和双阳桥村之间。石碑为长方形石碑,高1.35米,宽1.12米,厚0.24米。清朝咸丰和光绪年间蒙阴县令两次判泉之碑。碑文楷书,阴刻,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胡家宅当朝贡生魏麟星撰书。说起这个石碑,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呢。 传说,当年高峪村人畜用水困难,村里人拿出几亩地,换出一条赶牛路,到桃花峪村(现双杨桥)东的一个山泉饮牛、饮羊。天长日久,因桃花峪村(现双杨桥)人庄稼种得紧,“赶牛路”日渐狭窄,牛羊难免糟踏道旁庄稼,高峪、桃花峪(现双杨桥)两村发生纠纷,相持不下,一张状纸告到当时的蒙阴县衙。县衙多次调解未果。最后,县衙宋大老爷乘轿而来,经清泉岭村羊肠小道进入高峪村,一路山崖、一路石头、一路颠簸,宋大老爷在路上就已生恻隐心,他稍作取证调查,就把桃花峪(现双杨桥)境内的东泉子判给了高峪村,并刻石碑永记。从此,高峪村人称此泉为“西留泉”。桃花峪村(现双杨桥)人不服,周姓大户召集族人商讨,准备再起抗诉。高峪村人闻讯,亦召集村中大户族人商议并办了几桌酒菜,请桃花峪村头面人物细诉苦衷。求邻村救下高峪村的几十头牛和几群山羊,并说明以邻村和睦为重,为子孙后代谋福为重。善良的桃花峪村人,深明大义,就此作罢,不再提起抗诉之事。从此,两村共用一泉,和睦如初。 还有一个版本故事,说的是高峪村的张三,牵着自己的牲口到桃花峪(现双杨桥)东泉子饮牛,途径桃花峪村(现双杨桥)周四的庄稼地,因一时疏忽,没有把牲口看好,牛踏坏了周四的耕地不说,还啃了他路边的庄稼。致使周四的玉米遭受损失。事后,周四要求张三赔偿财产损失。张三则认为周四要求的赔偿数额过高,拒绝赔偿。周四一气之下,将张三告到了官府,县衙宋大老爷了解案情后,心想,原被告都是邻村乡民,若简单判令,即使官司了结,心中难免存有芥蒂,容易再起其它纷争。 随后,宋大老爷将重点放在了耐心细致的调和工作上,多次对原被告进行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地开导,希望双方各自退让,协商解决问题。在宋大老爷耐心细致、入情入理的调和下,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将赔偿款最终确定在合理的款项上。庭上,被告张三当庭履行赔偿款,周四也撤回诉状,两家握手言和。为防止类似的官司再次出现,宋大老爷亲临现场研判,召集两村头面人物,最后划出了十五杆子长,三杆子宽的路为“饮牛之道”,简称“牛道碑”,并刻石碑,以记此事。 附:“牛道碑" 碑文 新甫山之东隅有二村,而比邻者即县志所谓桃花峪、高峪庄。两庄之间有泉时出,系高峪庄饮牛之所。近年来开垦日炽,牛路渐窄,成丰癸丑(1853年)曾经堂讯,蒙邑候郑仁宪断明:令交界以内,除高峪买到十五杆长,三杆宽外,以下均有牛路,立契批判,苔碑独存,今年春间,有周群桂远者,因蝇头之希图忽萌,雀角之争端又起。蒙县尊宋大老爷断令:十条杆以下迤西至泉,不论地属何人,横科以两杆为度,倘故意窄留挡埝堵截,碍牛行者,准高峪庄指名控究,既照堵塞牛路治罪。噫!判语既尔,以诛铁案于焉。如山口抗违,不敢衅隙开矣。而两庄之和气,有不渐乖者乎!于是曹振南,高均徐等约同大众,力劝高峪刘继远等,边界不妨指明,路途暂照,非原判也,非姑息也。嗣后,牛有扑跌,莫怨蚕丝之陕隘;禾有践踏,勿责牧童之怠惰。礼让成风,亲睦为俗,非至率不得已之际,两杆之断不可认真办理,则幸甚矣。后之君子,如株守此碑,不以老生常谈而弃之,洵厚幸也夫。 此路横科议定,从立碑处路北堰边插杆向南量三弓。 邑庠生魏麟星撰书, 清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月下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