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河源头霞峰村,自古就有煮酒论英雄的传统,村子里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个个海量,故以饮酒而出名。据说,这个村的家庭主妇在家摊煎饼也要温上一壶酒。以便忙里偷闲喝一口。 传说,明末清初,有个叫“张三瓶”汉子,一顿能喝三瓶酒而不醉(一瓶其实是一坛,容2.5斤酒)。有一年,张三瓶在颜庄集上卖火绳(炝蚊子用的一种草编制成绳)。听说颜庄一个生意老大宴请博山客商,据说这位客商酒量非常大,他的要求是煮酒谈生意,谁能战胜他,生意就好说,否则免谈。这一下难坏了颜庄生意老大,所以便贴出告示,谁要敢来陪酒而喝醉客商,赏银百两。告示贴出两天没人揭榜。 这天,张三瓶卖完火绳扛着扁担要走,看到一群人站在集头告示前议论纷纷,交头接耳,他虽不识一字,但想看看热闹,便也凑了上去。当他听到识字人读完告示以后,便想试试。说来他胆子也真大,挤进人群,伸手“嗤”一下,把告示撕了下来。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吓跑了所有围观者。立即有人报告了颜庄生意老大,便有两人把张三瓶带到了生意老大家里,宴席摆好,家人给张三瓶沐浴更衣,换了装请到了桌前,坐在了副主陪的位子上。张三瓶落座后,眼前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满满一桌,使他眼花缭乱。他心里嘀咕:“喝酒就喝酒弄这么多菜干啥,我在家有一个蚂蚱一顿酒还剩两条腿呢。” 客商一看,下边这位酒陪的,衣服倒很板正,只是脸膛黑黑的,咋看咋不怎么的,就没放在眼里。酒满菜齐后,开始酒论高低。这张三瓶非等闲之辈,大黑碗的白酒,一饮而尽。推杯换盏,三五碗下肚,嘴头子一抹,连菜都不尝什么味。张三瓶喝得正尽兴时,向上座一看傻艰了,怎么不见那位博山客商了,原来博山客商已醉溜到桌子底下去了。张三瓶见大事不好,拔腿就跑,连衣服也忘了换,只是没忘了扁担,他想:走黑路没有这个伙计可不行,再说还得用它挑火绳呢。隐隐月色,一路小跑,后面有人追来让他拿回百两银子。张三瓶回头说: “吃了你们的酒菜,就不用再拿银两了。” 这天张三瓶到家已是二更时分,他衣没脱,就倒头睡了起来。第二天清早,又上山拔蚊蒿去了。从此,霞峰村的人酒量大,便在颜庄一带传开了。
|